公告版位

若你曾踏入日本國土,你便能發現他們對於地形的識讀與自然的意識是多麼地強烈,日本文化的獨特,正是造就於那份素樸的本質與自然,並在歷史的進程中詳細地記錄下。

而在日本空間設計中,則彰顯了樸實表皮之上,掩不住的那份療癒心靈的清香,日式設計注重比例,在曖昧不明的隱晦之美間,充斥著為生活所準備的用心,不需費心解釋,只要待在空間中,自然能體會那份日式設計的原始質感。

含蓄細膩,內斂靜定,重視順應內心的流動,這亦是「玳爾設計」設計總監朱志峰(Shiho)所擅長表現的設計風格。朱志峰曾負笈日本學習空間設計,在創業之初,期望體現日式設計中特有的寧靜與安心感,因此於六、七年前,從日式設計汲取精華,提出「療癒系」主張,他認為:「療癒感是做住宅的初衷。」回到住宅的原點,唯獨能觸碰內心的地方,才叫做是「家」。

▲「玳爾設計」設計總監朱志峰特別注重和諧、自然紮實材料及細膩手作感,擅長在空間中表現時間感,為住宅營造最經典的日式空間設計。

於簡居中享受閑樂,清寂裡觸摸禪意,在許多現代空間中已不復見,但朱志峰卻能遊刃有餘地將這樣的精神映在空間中,透過細膩的紋理,述說著日式文化最細膩的空間之美。

在本篇報導中,《綠.建築家》將深入了解「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是如何重塑空間與人的關係,以及塑造那份柔暖謙和的日式空間氛圍。

「溫潤の木」細膩紋理,留住時光之痕

日本傳統的木造建築,經過世代的演變,並不因現代化材質的加入而被捨棄,而木造建築也一向是其他國家對於日式設計最深刻的印象。木頭能使空間飄著充滿質地的溫潤,並點綴著些許甘甜,再加上光的明與暗,彷彿能賦予身處在木構造空間中的人們,於吸呼之間獲得柔和與平靜。

朱志峰設計師曾在受訪中說道:「雖然歐美國家也都有木建築,但特別能夠吸引我的是比較質樸的東西。日式的顏色單純,大多呈現木頭本質的木紋特徵;相較之下,西方大多習慣在原木外層漆上油漆,經過歲月摧殘後,老屋會褪色成斑駁的油漆白,但在日本卻能看見木頭老化的原始質感。」朱志峰認為,在空間中感受時間感,透過老木材表現年代,從中觸摸到歲月的痕跡,營造出懷舊氛圍,這即是木頭最大的魅力。

如朱志峰所描述,木頭身為天然材質具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不僅能化解人事物的冰冷,更能留住時光之痕,在設計師的作品中也時常透過木頭,傳達五感兼具的空間「內在」。

▲日式風格的設計特色,其中一項重點即是木材的運用。如該案例中特別強調梧桐及柚木的木紋感,一眼望去,便能感受木材所表現出的溫潤。

▲木材在光影的搭配下,體現出沉穩寧靜之感。

▲大量使用木頭材質,滿足業主對於「讓空間中充滿木頭的香氣」的設計需求。

「日式曖昧美學」.遊走自由與封閉之間

朱志峰設計師在2008年第一次參與日本建築見學旅行,此趟品味旅行讓他更加確信自己在日式建築設計上的濃厚興趣,往後幾年的時間,更是屢次前往日本各地進行深度尋訪。朱志峰觀察得知日本文化存在「曖昧美學」,應用於空間之中則表現在暖簾、木格柵、障子門等「若隱若現」的設計元素,從中亦可一覷日本人民族性幽微內斂的性格內涵。此外,朱志峰也在近幾年藉由參訪日式工匠,領略充滿細膩手藝的細木作之美,這些所得皆在回國後漸漸地發酵,並將其實際運用在他的空間設計上,讓這份微妙的日式曖昧美學,完美地銜接傳承到台灣來。

▲日式家居常使用「障子」(しょうじ)表現模稜兩可的分界線,帶來曖昧不明的隱晦之美。

▲在作品「職人燒肉丼店舖」中,透過若隱若現的簾子捕捉夜間食堂特有的神祕氣息,營造遊走於自由與封閉之間的日式情調。

而朱志峰設計師亦深受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的影響,隈研吾透過自然材質的反覆試煉,在基於對日本傳統的尊重下,以「弱建築」之名,走出自我流派。其中尤以「格柵」的使用成為隈氏建築的代表語言,隈研吾表示:「柵或者圍牆,正好有『介入』的感覺。我喜歡柵或圍牆的原因,是因為有種謙虛感,也就是說,在現在所處的環境下,自己僅僅是在上面動動手而已,此外,蘊釀出那種氣氛的格柵,也是非常有趣的。」

「格柵」同樣也是朱志峰設計師常用的設計元素,不僅在商業空間或者居家設計上,皆能透過職人的「細工」凸顯格柵的典雅美學,為空間製造曖昧不明的景致。

▲在居家空間中,以日式細工的實木格柵語彙做出連續性的立面設計。

▲在商業空間的設計上,以更為大膽的方式表現「木格柵」技法,朱志峰善用木頭原料突顯和風本質。

「新和風主義」.揉合臺日設計精華

朱志峰設計師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日式風格的實踐者,過去十五年的累積與延續,在這兩年開始被定義,他說:「累積到一定的能量之後,我認為若要將其化為一句話,就叫做『新和風』。」經歷創業以來十七年的淬煉,朱志峰於2013年提出「新和風主義」的口號,開始正式發表日式空間設計的作品,並透過社群粉絲團「日式空間設計觀察」強化此設計理念。

而新和風的「新」字,來自於過去業主的回饋,「在臺定居的日本人,其實深受臺灣文化的影響。」朱志峰表示,臺灣人熱情爽朗的文化特性,跟日本確實迴然不同,相較於普遍承襲淡雅簡約風格的日本空間,他們更驚艷於臺灣室內設計富含的創意與色彩。因此,他劃開自己該走的藍海,結合日本細膩本質與臺灣特有的文化特性,揉合雙方的平衡,任意遊走其間,經過內化、配合臺灣的環境,這樣的「日式風」,朱志峰將其解釋為「新和風主義」。

新和風的設計重點為造型走向輕量化、色彩上走向重點化,也因此空間上呈現較為活潑、卻又不失日式元素的質感。

▲維持高質感、不喧嘩的手法來強化空間,並添加重點色彩是「新和風主義」設計的重要手法。

▲流線型天花板,打破傳統日式較為嚴謹規矩的縱橫線條,展現出有如流水般的動感與韻律,是設計師秉持「新和風」精神所做的新穎嘗試。

▲添加獨特創意,靈活地將格柵的日式意象轉換為桌子的桌腳。諸如此類的設計細節,皆是新和風主義所要闡述的觀念,而這也是「玳爾設計」因此受到在臺居住的日本屋主喜愛的原因。

建築語彙的蔓延,日式美學再進化

朱志峰設計師對和風設計的追本溯源,建構於日本傳統空間美學,直到他踏入訪察、凝視、反思大師的進程,並以開放心態接受大環境的激發與考驗,這些心血結晶皆讓他走上日式美學的「再進化之路」。朱志峰表示:「我從日本汲取『建裝』(建築裝修)的概念,不做多餘的設計,專注於淬煉本質。」他開始思考,如何達到「室內建築化」的目標,不流於表面形式,而是提高設計的層次,「成為室內建築家,是我自己的期望。」朱志峰帶著堅毅的表情說道。

▲曾多次前往日本見學的「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對於隈研吾的建築作品如數家珍,其與《綠‧建築家》團隊於2014年秋季一同前往日本北海道見學,在隈研吾新作「ONE NISEKO」中再次讚嘆大師利用自然材料所展現的魔鬼細節,而朱志峰本身也在一次次的見學觀察中,學習隈研吾於材料、光線等設計表現手法,並強化了自己對於「室內建築化」的理想。

▲朱志峰不僅跟著《綠‧建築家》團隊一同走訪了台南幾處和風老房子,面對最原汁原味的北海道小樽老倉庫「田中酒造」又有更深刻的體驗,亦對代代傳承的職人精神相當感動。

▲朱志峰在國內也相當積極接觸和學習建築專業,在《綠‧建築家》木建築專題中,與「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陳欣宜進行對話,深入探究木建築「匠之技法」的哲學。

為達到於空間植入建築概念的「再進化之路」,朱志峰首先落實於「建材」上的「擬真」,透過媒材的特色,將室內設計的感性創意融合建築的理性態度,演繹出能更完美詮釋日式風格設計的內在精神。

▲朱志峰頻頻出國取經汲取靈感,將建材細節一一記錄下來後回臺研究開發,並即將利用於往後的設計案例中。他從仿清水模壁紙到開發更「擬真」的建材,不斷地在工法與材料上琢磨精進,從未停止學習與開發。

此外,朱志峰設計師在推廣與落實「新和風主義」設計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家具在臺灣不易採購,便逐步啟動「新和風三具」,透過自身經營的社群媒體向日本建築家與工藝職人取經,學習其細心手法,自我煉丹。隈研吾曾說:「在不自由的狀況下,會逼迫自己去找出過去所沒有的手法。」朱志峰亦然,他認為日本職人的製作深具手工藝質感,是量產家具所無法比擬的。

▲「新和風三具」包含「家具」、「建具」與「燈具」。為了使空間設計達到最完美的狀態,百分之百符合和風美學,更為了強化朱志峰的理想,「新和風三具」於去年正式誕生。

面對現況,朱志峰設計師堅定地表示自己已訂下更長遠的目標,即「以臺日雙方交流互動為己任的室內建築家」,他拓寬自身的表現幅度,實踐建築、室內設計及品牌行銷之間的相輔相成,扮演臺日之間最佳的「橋樑」,這番自我精進的熱誠,正是「玳爾設計」邁向下一個「新和風」二十年最圓滿的開端。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築與環境緊緊相繫,兩者之間有著抽象及詩意的關聯性。了解生態的同時,我們更明白建築的意義與價值。

《綠‧建築家》協同設計師夥伴這個秋天一起前進北海道,透過北海道體驗觀光推進協議會專人引導,並積極聯繫日方取得導覽解說的機會,深入了解北海道在生態與建築上的特色和努力,展露當地迷人環境與動人故事。

當你看到路旁的台灣欒樹綻放嬌黃的花朵,就可以知道時序已進入秋季,只是台灣九月底的天氣啊,依然是陽光肆無忌憚的潑灑,只有偶爾一絲吹散燠熱濕氣的微風,才提醒我們季節轉換。在那女子的短裙依然暢行的時節,與其說是秋天,倒不如稱為夏季的餘韻。但北海道可不同,雖然藍天與陽光明媚得與台灣不相上下,但是一點點微紅的楓葉似乎揭示著早秋的存在。在這舒適宜人的季節,《綠‧建築家》見學團隊來到鄰近羊蹄山的二世谷(又名新雪谷),在此住宿一晚放鬆身心享受純淨的自然風光,並拜訪建築大師隈研吾的作品!

◎特別邀請ONE NISEKO飯店經理後藤正行(右),和我們暢談ONE NISEKO獨家故事,並與擅長日式設計、長期關注日式空間設計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一同分享空間特色。

在北海道尋訪隈研吾

說起隈研吾,許多人的腦海肯定正浮現出木頭單位互相交錯層疊所構築出的震撼美感,像是知名的春日齒科博物館、太宰府天滿宮Starbucks還有成為東京新景點的微熱山丘青山店,每每觀看隈研吾的作品,都被那鬼斧神工般的「地獄組裝」給震懾,感受到單元結構不斷重複迴旋所營造出的壯觀風景。除此之外隈研吾的「弱建築」概念也為人所深知,主張建築不該只有外觀美麗、攝影漂亮而已,應該著重於「人與建築空間」的關係,要帶給人們愉悅的感受,身處在空間中就彷彿被建築呵護療癒一番,可以用「療癒系的建築」來形容。因此,他捨棄冰冷的鋼筋與水泥,運用大量的木材、竹子、泥磚等天然建材,輔以光線、空氣、水三大元素創造出禪意氣息,又能確保建築強度與支撐力。「溫柔卻堅定的建築實力」,正是隈研吾流的特色。

▲主張建築是配角,環境是主角,建築應該要能為土地發聲、尊敬大自然的建築師隈研吾。via

我希望能盡量使用當地的建材,因為對當地有情感的建築,也比較容易成為好建築。」,而在ONE NISEKO這個案子,隈研吾不只使用當地盛產的白樺樹為主素材,更吸收了北海道當地原住民「愛努族」的自然哲學,認為每一棵樹都有神靈在其中,應該將樹木的每個部分好好運用,不該有一絲一毫的浪費。所以在門面招牌與大廳Gallery Café,都可以看到整片帶樹皮的木板整齊排列,雖然與過去每個素材皆精準且一致的美學工法不同,但保留樹木原貌的作法,更展現出一種質樸天然的味道,讓人覺得可親可喜。

除了素材取法自然外,ONE NISEKO維持一貫隈研吾作品中光線的多樣性,一樓屋簷連綿起伏的樣貌正是將附近的山巒景色濃縮而來,白天在陽光的照耀下,淺色的白樺木與影子交織出一虛一實的獨特圖樣。

到了晚間則透過偏黃的光線投射,讓整個前廊散發出溫柔朦朧的光采,就像兒時印象中傍晚時分家裡窗戶所透出的那種光線,催促我們放下外界的五光十色快快回家。由下往上投射的光源照在斜面上,不僅技巧的將陰影融入夜色,更在光的層層折射後,呈現柔和迷人的間接光。

連接大廳與住房區的Gallery Café也使用了未經加工帶有樹皮的材料,組成融合牆面與書櫃的設計,住客可以點一杯咖啡坐在這裡享受安靜的閱讀時光。這些原始的木材紋路甚至沒有經過上漆處理,保留了粗獷的視覺和手感,充分展現出設計面的自然特質。

▲紗質窗簾提供了隱密性的防護,白天時更能阻絕部份日曬,使陽光變得更柔和適於閱讀。

▲自然光照耀下的木材,紋路和質感更加明顯,彷彿是白樺樹林在ONE NISEKO中再生。

另一個隈研吾設計的重點空間是飯店中較少見的雪茄吧,與餐廳同一層樓的雪茄吧每天營業時間從傍晚五點到晚上十一點,提供雪茄及北海道產威士忌、各式日本酒和調酒,住客可以在晚餐前享用一杯餐前酒,或是飯後喝一杯再回房休息。由於ONE NISEKO的客房區全面禁煙,所以喜好吞雲吐霧的住客也會到雪茄吧放鬆一下。

▲每個月雪茄吧都會推出配合季節的當月限定調酒,例如九月是紅茶雞尾酒、十月是栗子雞尾酒,特殊的口味吸引許多愛好者嘗試。

▲雪茄吧提供北海道當地產的優質威士忌。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只是第一,更是唯一

二世谷位於藻岩山地區,由於氣候涼爽,夏季有許多民眾來此遊玩避暑,冬天更化身為知名雪場,吸引國內外的旅客來這邊享受滑雪的樂趣。在這裡可以體驗純淨的空氣和豐富的自然環境,是許多家庭旅遊的首選,除了冬季可以暢快的滑雪,平時也可以在這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特別是一大早騎著腳踏車遊覽週邊的風景,讓人感覺心曠神怡。2013年開幕的ONE NISEKO,因為隈研吾設計而引起大眾注目,紛紛前來欣賞與自然環境融合的優質設計。

▲ONE NISEKO共有150個房間,從外觀上來看就像公寓大樓。

▲Check in櫃台維持一貫的自然氣息,選用溫潤沉穩的木材為主,而背後牆面則刻畫出有如樹葉在空中飛舞的紋路。

▲每個套房都有完整的客廳、餐廳、廚房空間,大坪數設計給人寬敞放鬆的感受,而大地色為主的家具,展現出輕柔素雅風采。

▲ONE NISEKO共有六種不同房型,圖為和式開放式套房,除了西式睡床外還有可作為起居及臥房兩種用途的和室,加上客廳的沙發床,最多可以容納五位房客。

▲僅有一間的「ONE套房」,由隈研吾操刀設計,床頭背牆整齊排列的木板,彷彿將白樺樹林移至室內,更與一樓招牌和Gallery Café遙相呼應,成為人氣最高的套房。via

▲飯店內提供引自藻岩山的優質溫泉,泉質屬無色無味的碳酸氫鈉泉,具有滋潤皮膚、軟化角質的功能,所以又被稱為美人湯。泡湯的同時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有放鬆身心的效果,來到ONE NISEKO可不要錯過。via

住宿當天《綠‧建築家》見學團隊一起享用了ONE NISEKO附設餐廳「Tura」的美味晚餐,主廚高井哲也善用北海道新鮮可口的農產品,以簡單的烹調突顯食物原味,每一口都可以吃到食材最豐富的味道,不論蔬菜、海鮮或豬肉,鮮甜的滋味令人回味再三,念念不忘。

二世谷是北海道知名渡假勝地,附近有許多國際連鎖品牌飯店或渡假木屋,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ONE NISEKO要用自己的特色吸引房客。飯店經理後藤正行先生告訴我們,在二世谷沒有一間飯店的房間坪數可以像ONE NISEKO這麼大,而且每個房間配有廚房,類似小公寓的格局,讓住客感覺就像是在家一樣放鬆,卻又可以享受飯店式的服務。這樣貼心的住宿服務,吸引許多長期的住客,目前為止最長的住宿紀錄是140天,幾乎把ONE NISEKO當成私人渡假別墅。而ONE NISEKO的願景不只是希望能打造二世谷地區第一名的飯店,更希望房客可以在這裡發掘許多樂趣,體驗到獨一無二的經驗,成為住客心目中「唯一」的選擇。

▲飯店經理後藤正行先生仔細為我們介紹ONE NISEKO設計概念,以及對飯店的願景和期待。

空間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分享

曾多次前往日本見學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對於隈研吾的建築作品如數家珍,這次投宿ONE NISEKO更把握時間觀察每一個設計細節。朱總監告訴我們隈研吾的設計細膩而貼心,例如大眾溫泉更衣室的鞋櫃和收納櫃,開口並不是與牆面平行,而是斜向側邊。這麼做的用意是源自於日本人的細心和美感表現,如此一來每個走進更衣室的人,第一眼看見的會是美麗的木紋櫃體,而不是錯落散亂的鞋子,這是一種「藏」的美學觀。

「隈研吾除了擅長使用自然、在地的材料之外,他對光線的補捉和設計往往也令人驚嘆。」,朱總監仔細為我們講解:「像是雪茄吧的牆面,許多人第一眼注意到的可能是層疊錯落的排列,想要去歸納和分解他鋪排手法的秘密,但是更令人佩服的不單是他堆疊的手法,還有燈光運用的考量。如果光線照在平面的牆上,離光源越遠亮度越暗,而隈研吾運用木板傾斜的角度受光,延續光源亮度,更增加光線的折射,使得整個空間被烘托得更加明亮卻不刺眼。」

朱總監說「看隈研吾的作品很有趣,總會在一些小地方發現驚喜,例如一樓Gallery Café的書牆採用水平設計,和大門招牌的縱向設計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不要看這些木頭的排列看似隨性,其實背後都有設計的力量。就像Gallery Café的書牆,傾協的角度受到背後的U型鋼所控制,隈研吾把鋼材藏在木板底部,除了固定角度之外還有置物功能,而我們只會看到具有層次感的牆面。」

▲扶手順應地面的陂度而設置,給住客最安全方便的防護。

▲地面上的投射燈,不僅照亮了前路,更演出一場精彩的光影變化。

「魔鬼藏在細節裡。」

在隈研吾看似粗獷自然的設計中,處處可見小巧思,不論是光線的延伸或素材間的層遞,無一不是經過精密的計算而來,呈現在眼前的卻是再自然不過的樣態,彷彿本就該如此。隈研吾設計ONE NISEKO時參考了當地原住民愛努人的自然哲學,將這些想法掰碎再融合,如同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我們察覺不出刻意的學習,也感覺不到一絲的勉強,這正說明了隈研吾的功力之所在。

ONE NISEKO

電話:0136-50-2111

地址:日本虻田郡新雪谷町455-3

官網:ONE NISEKO

粉絲團:ONE NISEKO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海島國家出生的台灣人,對於大海不陌生,卻偶有懼怕,懼怕她深不見底的未知。但她所蘊含廣大生命體的美麗世界也總是勾起人們的好奇與嚮往。

就在地理位置離台灣不遠的日本,三年前(2010)展開一場十二座海上小島的藝術與生活冒險,稱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讓旅人終於有機會真正親近海洋。

瀨戶內海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在過去是船隻頻繁往來的海上交通要道,因為只能靠海路聯繫各個島嶼,因此那份獨特的海島文化得以被完整保留到現在。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當時,由藝術策展人——北川フラム(Fram Katagawa,北川富朗)與經營瀨戶內海直島多年的福武集團(即卡通「巧虎」的發行商)——總裁福武總一郎所策劃,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吸引約九十三萬名觀眾到訪,那次的成功經驗讓其確立了「三年展」的形式,也可一窺想要長期持續舉辦的決心。

▲北川富朗生於1946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有多項藝術展覽策劃的豐富經驗,包括1988年主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策劃之「Apartheid Non! 國際美術展」,為日本194地展出的巡迴展;以及2000年發起,被視為世界最大藝術活動之一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皆可看出他充滿草根及社會性的藝術理念。via

▲隸屬四國的香川縣直島町,人口近4000人。福武總一郎承接父親福武哲彥欲打造直島成為藝術島的夢想,花費二十多年建造直島文化村,並於1992年請來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出兼具美術館與住宿功能的「Benesse House」(上圖)、1998年則啟動家屋計劃(Art House Project),可稱作是瀨戶內海以藝術活絡島嶼的起始。via

時空轉變,瀨戶內海過去的海運價值日益消失,甚至因工業移植、礦產開採形成廢棄島,或者成為病患群聚的「隔離島」。年輕人移居城市,人口老化(許多島嶼平均年齡高達75歲)的小島群充滿蕭條與寂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他們帶來的充沛活力。島民從懷疑觀察,到改變接受,最後決定融入參與,許多空屋、民家、廢校有了新風貌。藝術能促使如此巨大改變的力量,或許是我們都不曾想過的。

▲幾乎失傳的傳統製船工藝,透過本次藝術祭重新復甦。(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綠.建築家》很榮幸邀請親自前往見學走訪「201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身為日式空間觀察家的他,帶著開放學習的心,吸收飽滿的能量回國後,以藝術及建築探訪的角度與我們分享這場精彩的跳島旅行!

▲《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右一)與本次團長—建築講師王增榮(右二),以及同行夥伴於犬島合影。

序章:人、環境與藝術的共同脈動

承載旅人期待的心,船隻隨著浪潮前進,踏上島嶼土地的第一步,深吸一口只屬於海島的空氣。跟著朱設計師的視角,我們即將看到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將以瀨戶內12座島嶼為舞台,展開與環境共生的藝術活動。

參與這場藝術祭典,不再是處於封閉空間的靜態欣賞,而是要備有足夠體力,用雙腿步行,搭乘船運,闖過一座座島嶼,以冒險的心態一睹藝術與建築的精彩。藝術不只是供奉於殿堂的作品,而是必須打開五感親臨體驗,海、島、生活、藝術、人相互融合的另類饗宴。

醤の郷—小豆島

第一站,小豆島。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是瀨戶內海中僅次於淡路島的第二大島。由土庄町和小豆島町所組成,約3萬人居住在此。

自古被稱為「紅豆島」,在「古事記」中建立的時間僅次於岡山的兒島。小豆島擁有高低起伏的地形,自然資源也相當豐富,在豐臣家滅亡後使用小豆島出產的石頭來修建大阪城,因此島上留下許多石頭遺跡。而在江戶時代出產外銷島外的鹽、醬油、麵線,至今醬油和麵線仍是小豆島的特產。

▲用醬油做的布丁,「嚐起來依然是『甜』的!」朱設計師笑著說。

▲《小豆島社群藝術計劃》,由建築師山崎亮帶領旗下的studio-L和小豆島町民共同參與製作而成。這一透著金色光芒的耀眼牆面,其實是將便當盒裡使用的小醬油瓶,混合醬油及不同比例的水,創作出不同濃度的色階並排列黏貼而成。(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約100年前,小豆島是日本首次成功栽種橄欖之地,又被稱為「橄欖之島」。自江戶時代開始盛行戲劇表演,全盛時期有30間劇場。此外,1954年木下惠介執導的日本經典電影「二十四瞳」以昭和時代戰亂背景的小豆島為舞台,從此聲名遠播。

▲本次藝術祭作品——韓國藝術家崔正化《太陽的禮物》。靈感來自「橄欖之島」,將橄欖樹葉作成一頂桂冠,臨近一看,葉子上還雕刻著島民對於未來夢想的文字。(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小豆島之光/王文志

在小豆島上,朱設計師推薦必訪的作品之一為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團隊,以及中山村民、小豆島町辦公室及義工小蝦隊等合力完成的《小豆島之光》。

「島嶼幽靜的面貌少了些許活力,因此王文志希望能透過這個作品帶給村民及土地代表希望的光芒。」朱設計師說,夜幕下的《小豆島之光》璀燦亮麗,廊道上佈有七彩LED,光明奪目的樣貌,被人們稱之為超大型的「夢想之屋」。或許《小豆島之光》之名便是因此而來。

▲《小豆島之光》矗立在溪谷及梯田之中,王文志以編織建築藝術聞名,他利用5000根當地竹子製成,厚實飽滿的竹編外型充滿特色又不失其在地性。

▲竹編甬道銜接主體,緩緩步入接收從間隙灑進的光源,形成人、作品與光影之間的對話。

▲中間為一個巨型的圓頂劇場形式,藝術家在頂端開了引進光線的圓洞,為陰暗處帶來光明,亦象徵著「希望」。人們或坐或躺的在此處休憩,享受竹特有的清涼感受。

◎世新新聞專訪王文志《小豆島之光》

◎TVBS新聞台走訪《小豆島之光》的影像記錄

葺田八幡神社休憩亭/西澤立衛,2013

來到小豆島,朱設計師還推薦另一處建築迷必看的公共藝術作品——《葺田八幡神社休憩亭》,創作者即是享譽國際的新生代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

這項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於廢棄校舍改造而成的「福武之家」旁,西澤立衛特地為其打造由兩片弧形鋼板結合而成的露天休憩區,充分展現強調與當地互融的理念。

▲西澤立衛利用上厚約6厘米、下厚約19厘米的弧形鋼板連接而成。

▲下方放置的長凳可容納20多人,參觀者有秩序地脫鞋入內參觀。

▲百年老樹理當原封不動保留下來,鋼板則挖空穿過老樹,反倒使樹葉成為最天然的屋頂。在建造過程中,沒有使用任何一根柱子,它就這樣低調地隱身在大自然當中。

這個作品恰好連接福田小學與古老神社,不僅可作為遊客的休憩區,翹起的鋼板也呼應了神社的屋頂,「那巧妙的鋼板弧度就像是軟布垂吊般,相當自然!」朱設計師讚賞道。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所要傳達的精神,也在此作品當中體現。它不只是一項藝術作品抑或是建築物,而是揉合當地環境、歷史、人民,具有生命的公共空間。

戀戀山城—男木島

遠遠望向另一座即將前往的島嶼,聯想到台灣山城「九份」,是朱設計師踏上男木島的第一份感觸。

船隻停憩的港口休憩所是第一件遇上的藝術品——Jaume Plensa的《男木島之魂》。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玻璃屋頂上寫著各國語言,利用文字排列所映照出的影子相當具有藝術效果。」朱設計師談到男木島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是這一座光看影像便震懾住我們目光,如藝術般的建築體。

男木島面積1.37平方公里,人口約160人。因少有平地,整座島以高低交錯的階梯,以及在斜坡密集處建造的民房構成。重疊的風景,隨著細長的坡道連接到頂部,藍天與小島的銜接處充滿綠意盎然的景色。爬上細窄的路徑、曲折的坂道,途中與裝置藝術及居民的邂逅是旅人所期望的驚喜。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這是藝術家真壁陸二的作品,朱設計師說「當燒杉遇到色彩,就是建築與藝術的美好邂逅。」

其中,朱設計師特別談到與推著「ONBA」居民的偶遇。疑惑小車的用途,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被稱為「乳母車」的島上特有用具。由於男木島的山路曲折狹窄,搬運貨物或日用品爬坡相當吃力,因此「乳母車」便用來取代為迷你的運送工具車。

▲2009年有一群香川縣居民,將這些乳母車改造為藝術品,並成立ONBA FACTORY。圖中看到的「ONBA」已變成色彩繽紛、造型俏皮趣味的展示藝術品。(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策展人北川富朗曾說:「我期待藉由藝術祭的舉辦,讓都市人親近久違的自然與清新純樸的人際關係,也希望藉由藝術的介入讓在農村生活的人們能夠享受當代藝術。」

「藝術在這裡也許是一種手段,但是藝術卻結合了都市與農村的人們,並且激發人們更多的想像力與熱情,人類透過藝術得以再次省思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序章到此告一段落。編輯真心建議請繼續踏著步伐看下去,尚有四座因藝術重獲新生的島嶼等著朱設計師引領大家觀賞。

※報導專頁:interior.housearch.net/op/lifetour

※延伸閱讀:

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上)

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下)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

Setouchi Triennale 2013

官網:setouchi-artfest.jp

FB:瀬戸内国際芸術祭/ART SETOUCHI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玳爾設計進行空間打造的醉七.和創作居肴家,前身是間大阪燒,地板不但有許多瓦斯管線,居酒屋必備的吧台、包廂等元素也都需要重新置入,前端入口採日式庭院造景的手法,鋪上卵石並以踏石引導入內,玄關亦順應架高地板設計開門的回旋區塊,搭配屏風端景製造日本人家登門拜訪的溫馨感受。

回應店家以「創作料理」搭配「清酒文化」的經營手法,空間設計融入現代創新的概念,首先以落地玻璃窗突破以往隱蔽的門面,一目了然的店內場景讓客人對店家安心,但也因此,內部空間的設計必須更有主題焦點,來吸引過路客的目光。

「設計師的角色,就是要平衡空間風格與店家的營業需求;以及用專業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在業主希望兼具明亮與居酒屋氛圍的前提下,朱志峰總監使用可調式軌道燈,店家可隨著時間跟氣氛調整空間亮度;而走道底端的立體樹枝造景,更是玳爾設計展現創意的表現,原本是包廂設定的入口,牆面打掉之後,才發現有條無法更動的主要管線,設計師索性在現場和木工師傅一起截鋸木條、隨性釘黏,將原本單調的角材錯落堆疊,讓管道變成枝幹,組構出生動寫意的樹狀造型。經過設計師之手,成功把缺點化做焦點。

同樣將理性的建築結構,轉化成感性的室內創作的,還有武士藍牆面上、以規矩方正木塊製造出的櫻花吹雪意象,伴隨竹編鏤空的球形燈具,映照出線條交疊的光影,與正後方的花布掛飾相呼應,一同繪製日本江戶時代華麗之中略帶淒美的電影場景。

▲入口的卵石與踏石造景、配以老闆家徽製成的暖簾,就已感受到玳爾設計將日式精神灌注空間的設計堅持。

▲長形吧台藉由上方塊狀天花的延伸,拉長空間深度,一路引領視覺入內。

▲從創作的角度進行空間的敘事,設計師以木建材妝點空間,重新詮釋木料的價值,木塊由密到疏的分佈,如同雪花飄落,彷彿身處於日本舊時代電影的場景。

▲清酒吧台與桌子席左右對應,增加客席間的互動,後半段以清水模壁紙跟武士藍壁面做對話,以媒材轉換的方式加入建築語彙,一方面回應外牆的空心磚,也讓空間更為清爽質樸。

▲空間底端的花布作品以及木條構築的枝幹,結合了建築的堆疊結構與室內設計的端景藝術,充滿視覺意趣。

▲三張桌子間的捲簾讓每區座位可獨立存在,亦能轉90度併成長桌,提供另一種使用用途,設計師將長形空間轉換運用,讓原本的劣勢變成了加分的條件。

▲前端吧台定位為清酒吧台,整面的清酒展示櫃,帶出明亮的空間感,也表達醉七除了餐食之外,另外一個「品清酒」的經營重點。

▲日本居酒屋文化裡,非得有一處能容納多人的空間、滿足聚會需求才行,這是朱總監擴開底端空間、打造大區的地板席包廂的原因。兩張桌子亦可往兩邊拉開、中間架上移動式地板,形成兩區塊的地板席,有著豐富商空設計經驗的朱總監,這樣的彈性規劃,都預先幫店家設想好了!

光臨醉七,不僅能品嚐店家的和創作料理,更能一同欣賞設計師的藝術創作。

Home Data

地點:台北市

屋況:老屋

坪數:20坪

格局:吧台區、桌子席、包廂、廚房

主要建材:木紋塑膠地板、美國檜木、鋼模清水模壁紙、柚木集層材

醉七.和創作居肴家

粉絲團:醉七和創作居肴家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2號

電話:02-2721-2131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徒總有一份靜謐的感染力量,他們知道如何從沉靜中找到讓自己勇敢、有智慧處世的方法,不管所處空間是否坐臥神佛或燃起冉冉繚繞的煙,在坦適的空間裡生活,想必更能呼應全家人的「自在心」生發吧~

所以我們找到這裡。

Home Data

風格:新和風

房屋狀況:新成屋(5年以下)

居住成員(人):5

座落地點:新北市新莊中華路林公館

空間坪數:67坪

空間格局:四房兩廳四房

本案例屋主加上屋主篤信佛教,希望家中空間舒適、溫暖,因此使用暖色系營造沉穩的空間。主要建材包括:黑檀木、大理石仿古處理、柚木、雞翅木、梧桐噴砂、拓採岩(slicestone)、進口壁紙,進口風琴簾等。

設計師試圖在此作品中以高質感卻不喧嘩的手法來強化空間,材質及色彩力求低調,唯一的奔放,就仰賴客戶沙發的靠枕及餐椅的繃布色彩,這是玳爾目前所提倡的「新和風主義」設計的重要手法。

設計師將主臥室合併另一個房間,成為擁有獨立更衣室及衛浴設備的大空間;原有的套房則退縮出進入衛浴的入口到公空間去,讓夫妻房變成了標準大小的房間,與另一孝親房共用變成「門外」的公共衛浴。

由於屋主有擁有三位就讀高中至大學的女兒,其中一間合併設計成更衣區,方便女孩們收納衣物,有更衣房無疑是最理想的女孩空間要素啊!

餐桌以訂做的柚木集成材做縮邊,底座是貼梧桐風花木噴砂。

玄關明確地指出了界線,格柵的設計,讓空間保留一處曖昧過渡地帶,讓空間有區隔也有想像。

半開放式的書房未來會有佛堂的功能,所以也特別設計了排煙的功能及防油感較強的柚木天花板來導流可能的香煙問題。

就在木頭香和柔和採光的寬敞空間裡靜靜地生活吧!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了立春天氣就一天天的暖了,當看見枝頭冒出新芽,會感受到寒冬的腳步漸遠,而新的希望已經蘊釀。走在台北街頭會發現,不僅是植物生意盎然,許多閒置的建築也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例如位在大安區,原為錦町宿舍的「樂埔町Leputing」。

台北市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包括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老房子,這些房子佇立在流動的時空中,逐漸蒼老而凋零,亮麗不再的外表對市容以及周遭居民都成為壓力,所以2013年台北市文化局開始舉辦老房子文化運動,將台北市閒置的老房子,承租給民間企業維修和營運。而長期關注都更計畫的立偕建設,除了提出具體的大型專案外,更透過立偕生活文化團隊,傳達文化是生活的總和概念,推動「種子計畫」,透過藝術、展覽,讓空間成為藝術與城市對話的媒介。

而最新的種子計畫─歷史性建築再利用:文化創意空間,便向市政府承租錦町舊官舍,負責維修與營運,希望完成後的新樣貌能融合各種生活美學,化身人們探索城市時,一處心靈休憩的據點。所以邀請了知名策展人胡朝聖擔任藝術顧問、「比格達建築世界」主持人王增榮擔任空間再利用顧問,融合建築與藝術,期望能將此地打造成「快樂的沃土」。

▲《綠.建築家》特別邀請樂埔町建築再利用顧問─王增榮老師(左)親自導覽樂埔町空間,和我們分享老屋再現風華的故事,並與擅長日式空間設計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右),共同細數空間的點點滴滴。

蔥鬱向榮

採訪當天是今年冬天最冷的一波寒流,我們從街道遠處走來便看見前方素白的門廊,和兩旁由墨黑格柵所組成的圍牆,透過空隙可以看見庭院內層層的綠和屋上黑瓦。樂埔町有一種迷人的氣息,他很典雅,很有韻味,但是在細節的地方加上一些現代元素,讓一切彷彿不再是20年代的延續,更多了些令人想一探究竟的神秘感。

▲走進樂埔町大門,就將周遭的喧嘩留在外頭,所有的車水馬龍似乎都退得很遠,遠到時光之外。

負責建築修繕計畫的王增榮老師提到,樂埔町的格局和齊東街的老房子相似,都有前院和後院,屬於日治時期科長級的官舍,在台灣光復後這些官舍大多分配給公務員居住,然而當時的屋主可能無力維護日式庭院,所以庭園造景也就被改為平整的草皮或是家庭菜園。和樂埔町不同的地方在於,齊東街老屋由政府出資修繕,所以庭園大多維持現有開敞平整的狀態,相較之下樂埔町在修復的時候,認為庭園屬於日式建築氛圍的一部分,所以特別邀請日本景觀設計的專業團隊Landscape Design來台,量身打造細膩清雅的庭園造景。

王老師告訴我們,提起日式庭園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就是枯山水,然而日本住家的庭園大多以茂盛的花草樹木為主,透過植物感受四季的流轉,所以特別種植了櫻花、楓木等季節感強烈的樹木。前院的草木設計與地板石面採平行方向,帶點現代風格的秩序排列,以不同顏色、種類的植物,搭配碎石、亂石等,交融出整齊中帶有意趣的樣貌。

▲造景中的亂石由日本老師傅親自挑選,部分使用庭園原有的石頭。而日本造景團隊也堅持前院鋪設的地面石板一定要厚達6公分,強調夠份量才能凸顯質感。

▲從老房子拆下來的舊木料,透過旅法藝術家邱承宏的創作,化為一隻雄鹿造型的作品「歷史之角」,象徵著樂埔町的再造與新生,輕靈的姿態彷彿從森林中漫步而出,與城市中的我們偶然相遇。

相較於開放而活潑的前院,隱密的後院則是融合枯山水、石燈籠等傳統意象,打造出靜謐的空間感。日本景觀團隊用心打造庭院的完整性,在與隔鄰相接的圍牆內,重砌一道帶有橫線裝飾的分隔牆,另外在原來牆面處種上修長挺拔的青竹,等到夏季竹葉茂密後,自然成為樂埔町與鄰居間的自然屏障,還帶點風雅的韻味。

▲日式庭園是阡陌世界的微縮,將無限的大千納入有限的空間,讓每塊石頭、每株草木都有自己的意義。

▲日式庭院重視「水」元素,用以增加視覺上的變化,樂埔町雖然受限於環境無法創造湖景或流水,仍改以水盆來代表。

讓建築蛻變新生

樂埔町的定位是歷史建築而非古蹟,王老師說道:「古蹟的修復標準是要修舊如舊,因為除了可見的物質之外,還包含了歷史和文化的內在意義。但老房子就不同,我們可以修舊如新,在舊有的框架中去變化,展現出一種新的想法和概念。」雖然歷史建築不像古蹟一樣有嚴格的修復標準,但修繕的方向也需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如何保留舊有的樣式風貌,又融入現代的習慣和格局規劃,讓修繕團隊花了好一番工夫。

▲從玄關向前延伸,具有遮雨功能的部分稱為「車寄」,過去可將車輛停靠於此,讓使用者不需日曬雨淋,是建築的主要出入口。頂上的黑瓦新舊並陳,部分使用原建築保存良好的物件,並加入式樣相近的新瓦,採用專業古蹟修復法,忠實還原錦町宿舍過去的外貌。

樂埔町一開始是官方宿舍,在格局設計上以居家使用為主,如今要轉變為商業場所,勢必在格局上有所調整。原來的宿舍格局從玄關進來後,右手邊為洋室的起居室,正前方便是和室客廳,及與客廳相連的臥室,後方還有另一間和室,並配有廚房、浴室等。

新的空間規劃保留原有洋室作為用餐包廂,將和室客廳和相鄰臥房打通為一個大的用餐區,並將和室的入口從玄關側改為後院側,讓原本的動線由直線變得迂迴。這樣的作法使原來自由且不定向的動線,變得集中與具有展示空間功能,更加符合商業場所的需求。

▲洋室保有原本的樣貌,透過兩扇高度略低的大窗,坐下時恰好可以欣賞前院景色,從植物的變化感覺到濃濃的季節氛圍。

▲特別將傳統「編竹夾泥牆」工法分階段展現,讓來訪的客人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拉門玻璃下方選用霧面材質,保持空間隱私性;上方選用清玻璃,讓座位區的燈光可以透出來,也增加玄關的端景深度。

▲原有的廚房不敷使用,所以在屋外另外搭建了一個烹調空間,但仍保留原有的廚房送餐口,現在樂埔町的餐點還是從這個近百年的送餐口提供,由服務人員送到客人的眼前。

如同文章有起、承、轉、合的層次,建築也是如此。迂迴的動線創造了一種觀察的指向,在每一次的轉角堆疊更豐富的視覺感受。例如從玄關到座位區的路途中所經過的一段廊道,運用過去房間收納用壁櫃的深度,改造成展示平台的小藝廊。樂埔町的主軸是將食、藝、景三者結合,從最日常的食衣住行融合生活美學,所以在打造景觀與提供美食之外,更邀請國內知名色彩學者與植物染藝術家曾啟雄教授,將作品陳列於小藝廊中展出,更不定期推出創作課程。

▲廊道另一側是略為下凹的浴室空間,創造出挑高的視覺感,地板及部分牆面以小馬賽克磚拼貼,重現過去的浴室特色,材質部分用溫潤厚實的木頭與冷冽輕盈的鋼材對比,有種矛盾又互補的美感。上方設有金屬框架與投射燈,未來同樣可作為展覽空間。

穿過小藝廊來到主要座位區,可以看到這個和室客廳和臥房打通的大空間,雖然內部陳設改以西式為主,但保留了和室重要的元素「床之間」,將樂埔町的核心精神展現在其中。王老師當初在挑選家具和燈具時,希望能表現出和洋混合的風格特色,又不搶走老房子本身的風采,所以選擇了線條比較簡單俐落,色彩與空間相呼應的單品,調和出具有西洋美感的典雅風格。

▲左邊的「床之間」是和室中的重要裝飾空間,往往擺飾有掛軸、武士刀或藝術品等,呈現出精神生活的主軸;右邊的「床脇」則設有棚架,展示具有生活感的物品。

▲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欣賞後院枯山水,感受到的氛圍不同,下回來到樂埔町,不妨靜下心來體會空間的層次感。

▲老房子過去以檜木為主要建材,現在依然可以聞到淡淡的香氣,修繕時留下部分保存良好的木料和架構,將塌陷不堪使用的地板換成色澤相似,卻更耐用的木材,配合現代人的習慣,樂埔町入內不需脫鞋。曲尺型(類似於L型)的建築使得格局變化多端,也創造出更深遂的空間效果。

▲樂埔町兩側建築較高,特別在簷下添加了捲簾,增加室內隱密性。

深入了解樂埔町後,可以發現修繕團隊將原來的空間去蕪存菁,在建材和工法上盡量保存日式建築特色,僅拿掉部分腐朽的建材,並在格局上略作變動。這依然是一棟充滿日式風情的建築,但融入許多現代的思維和習慣,讓老屋蛻變新生。王老師告訴我們,樂埔町在修繕期間就受到附近居民的關注,正式營運後,更有曾經居住在錦町宿舍的客人前來用餐,興奮的細數樂埔町的今與昔,這樣的回饋是一種無形但滿溢的收穫。

▲樂埔町的誕生,不僅活化了建築,更訴說著老房子的可能性,作為幕後重要推手的王增榮老師,透露未來還有更多的計畫待完成,讓我們充滿了期待。

空間觀察家: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

時常關注日式老屋,本身也多次前往日本見學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對於老屋再運用有獨到的觀察與見解。朱總監表示:「在台灣許多日式老房子翻新的案例中,大多關注在建築本身,像樂埔町這樣將庭園一併修復的案例相當難得。」日式庭園不只是空間的點綴,特別是枯山水,更是文化和民族思想具體而微的展現,來到樂埔町,我們不僅由外而內深入一棟建築,更是了解一個空間設計者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

朱總監也提到,日式建築的特色之一,就是空間具有彈性。像是樂埔町的大用餐區就是將兩個小空間合併起來,日式建築透過拉門的開啟和閉合去導引空間動線,比起固定式的格局更能依需求做變化。「在現今的室內設計中,也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規劃,打破格局只有開放或封閉的模式,創造出更具有機動性的空間運用。」

整體空間中,朱總監最欣賞的部分是格局變動後,展示用的小藝廊,「將必經廊道的兩側規劃為展區,很自然的就能吸引客人的目光,更為這段短短的距離創造亮點。加上廊道的端景是後院造景,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感。」樂埔町的佔地面積雖大,但建築卻不一昧的擴張,維持原有的小巧尺度,透過前後院的景觀營造,呈現完整的美感價值。

建築具有連續性,每一任主人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一些記號,今與昔、新與舊,都在樂埔町融合展現,等著人們發掘更多的故事。在採訪最後我們好奇詢問後院的踏石通往何處,王老師只是頑皮的笑了笑說:「大概就是通往幽微深處的小徑吧!」

樂埔町Leputing

電話:02-2395-168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67號

營業時間:每日11:30~22:00,用餐建議電話訂位

官網:樂埔町Leputing

FB:樂埔町Leputing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翻到最後一章──直島、淡路島,忽然一頓,靜靜思索起這位激發他進入室內設計界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大體而言,這兩個島嶼相對於整個2013瀬戸内国際芸術祭,主要是安藤忠雄發揮的舞台,眼前出現大片大片的冷與灰了嗎?

帶上你的夾克,歡迎入夢!

歡迎進場觀看清水混凝土的堅固柔情。

▲《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於淡路島夢舞台。

重新審視清水混凝土

經過多年設計經驗與世界建築洗禮,朱志峰設計師這次重回淡路夢舞台,當他看見大面積的清水混凝土昂揚在藍色汪洋與綠色島嶼之上時,內心有點衝突,水泥與自然的關係可以是和諧共生的嗎?它們是入侵者,還是彼此襯托呢?安藤忠雄是這麼說的:

「建築,要讓人能夠跟自然對話。」

「我的建築以少量幾種材料直接表現質感為特徵,至於空間的構成,我的空間並不直接反映功能。」

「日本是從人工環境和大自然的融合中發展出來的,它產生於對地形的識讀和對自然的意識。高速的城市化過程阻礙了建築從自然中獲得了幫助,而建築自身是無法創造怡人的環境的。」

依照這樣的理路,安藤忠雄高度重視自然,認為自然是幸福建築的必要元素,他選擇以「清水混凝土」構成建築空間,透過裸露空間的表現來喚醒身體對生活的感覺,以原型突顯人性。

「凡是我所追求的,是原型空間,而不是抽象空間。」

直島

直島(Naoshima)是瀨戶內海域中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島,本次「瀨戶內國際藝術季」的建築與展品包括直島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地中美術館、安藤忠雄美術館、藝術家改建舊屋的「Home Project」(家計劃),及宮浦港碼頭(Miyanoura Gallery 6)等展點。

▲島內與對外交通主要透過單車、客運與大船運輸等。(via)

▲直島美術館為安藤忠雄1992年作品。

同樣由安藤忠雄設計的李禹煥美術館(Lee Ufan Museum)展出韓國當代藝術家李禹煥的作品,館內清幽簡雅,以石材、清水混凝土、巨石、高柱為主體。

▲李禹煥美術館。(via)

▲李禹煥美術館以高柱、高牆、巨石為主體,喚醒人對環境的知覺。(via)

▲地中美術館(Benesse House Museum)。(via)

安藤忠雄曾言:「在我的都市住宅中,封閉的建築中都包含有數層的空間和庭院。室外環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斷了,一個新的獨立的世界在內部誕生。」也許這就是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的原型概念,一個被大自然包藏其中的地下世界。

地中美術館(Benesse House Museum)結合美術館與旅館兩種機能,旅行至直島,如果想找過夜的旅館,除了普通民宿,也可以考慮直接住進安藤忠雄設計的「Benesse House」(貝尼斯之家),徹底體會光影移轉間安藤美學。

▲安藤忠雄美術館Ando Museum。

◎Ando Museum開館 直島で建築家安藤さん設計


談到「安藤忠雄美術館Ando Museum」時,朱志峰設計師特別拿出建築講師王增榮撰寫的簡介,這是王老師為了本次比格達建築世界出團「2013瀬戶內海藝術祭」特別撰寫的內容,相當有趣:

「安藤要證明老拳擊手不死也不會凋零,硬要找個與自己路子相沖的傳統木構造房子來對手戲。明明空間狹小到不行,卻:現代VS傳統/水泥VS木頭/硬的VS柔的/傾斜VS端正,有什麼仗就對什麼仗,熱鬧得不得了。

別忘了,安藤起家靠的正是詠春拳那樣的路數,『房子不必大,有安藤則靈』,不是嗎?他是一代宗師葉問嚟咖!可惜,太窄不好拍,也不能拍,容易被發現,讓大家看看門面就好,抱歉!

最動人的,在館裡最深、最沉、最暗,也最狹窄的地方,安藤埋下自己的最核心,這裡最好只來一個人,靜下來跟他對話(當時,我腦裡想到星爺的「東遊記」:曾有兩個女子進到悟空的身子與一顆像椰子的東西對話,失禮啦)!

特別提醒大家,此屋門廊有陷阱,門簾後方暗藏橫樑,小心碰頭!」

▲安藤忠雄美術館Ando Museum。(via)

▲排隊進入Ando Museum。

▲朱設計師解釋「安藤忠雄美術館」簡介,後方為瀨戶內藝術季的展品景點戳記集點卡。

▲宮浦港碼頭(Miyanoura Gallery 6)上有草間彌生2006年作品。(via)

淡路島

淡路島隸屬於兵庫縣,位於瀨戶內海的東部,介於本州的神戶與四國之間,面積約595.85平方公里,總人口數超過14萬人,島上最大亮點為安藤忠雄2000年建築—「淡路夢舞台」。

▲淡路夢舞台表現安藤忠雄一以貫之的語彙,在清水混凝土與光、影、水、樹木等自然因子之間撞擊人性化思維。

問到已經造訪過淡路島數次的朱志峰設計師下次還會想去看安藤忠雄的淡路夢舞台嗎?

朱設計師不加思索地點頭,表示想親自見證「時間」究竟能在建築自然發揮多大的魔力,不管是不是參與三年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只要有機會,都會積極跟建築打聲招呼、照照面,藉此累積、刺激內心的設計靈感寶庫。

這也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舉辦初衷吧!以「海洋復權」為主題,邀請各地的好朋友前來認識瀨戶內海域七百多座小島,去進一步發現不同季節、不同場地的獨特文化內蘊。

 

「關於建築有很多種看法。然而,廣義地來說建築師城市的一種重要組成因素,建築師應該承擔對城市的責任。」

──安藤忠雄

期待更多有抱負的建築師、藝術家及對品賞力的朋友一同進步,飽滿的藝術饗宴就發生在你我之間。

Keep Going!

(via)

※報導專頁:interior.housearch.net/op/lifetour

※延伸閱讀: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上)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

Setouchi Triennale 2013

官網:setouchi-artfest.jp

FB:瀬戸内国際芸術祭/ART SETOUCHI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總監您好,

看過您的作品以及介紹,非常欣賞您對於日式禪風以及療癒系的設計。

我本身相當喜歡京都的古樸與靜謐。

日前購入一棟約90坪的透天,希望能與您談談整體的設計與想法。

在此之前,也希望能了解90坪的透天平均的預算。

謝謝您!

新竹 ○○○

每每我接到客戶這樣客氣的詢問信時,心中總是充滿感激,於是,就這樣的,幫在一位未曾謀面的海外屋主,開始計劃起一些未來……

探勘現場有些元素並不適合我們要走的風格,但運用設計想盡辦法讓它廢物利用。

▲設計前,2樓的扶手欄杆整個調性是與和風不相容的。

設計後,藉由原有鐵件主結構的力量再加上腰板及木格子造形扶手,整個調性就成功地改造過來!

設計前,1樓的大門上方出現「中東」建築中常見的圓頂意象。

透過假樑的設計解決問題,同時創造出壁燈配線的空間及背景牆的合理比例劃分。

▲設計前,1樓挑高客廳過高的比例及不好處理的樑,我們特別用穹蒼木屋頂概念來調整比例,即使最後使用了3球吊燈,卻絲毫不減挑高之氣勢!

▲設計後的空間視覺比例,明顯改善許多!

客廳的電視牆上刻意做穿透設計,讓餐廳的吊燈及餐桌上的格柵約略露出,日式美學的精髓其實很多都借重於隱約、曖昧之處。

從餐廳回首望向客廳,沙發背景的樹木設計,是為了飾物陳列做的創意安排。

鳥巢在枝椏上,真巧妙的安排。

2F是女主人的書室及起居空間,標準的4疊半榻榻米,增添了「和空間」的濃郁氣氛。

2F女主人的書室旁,陽台被改造成獨享的療癒造景,真是令人羨慕的奢求空間!

3F主人房,隔間牆完全加入壁櫃的意象,真正的收納(更衣室),在障子門後成為一個獨立空間!

3F更衣室的拉門設計,採上下透視,中間貼和風玻璃貼紙的方式。

Home Data

地點:竹北市

風格:和風

坪數:90坪

居住成員(人):2

建案屋況:5房3廳

房屋格局:5F+B1F透天厝

建築形式:透天厝

主要建材:花旗松木實木 柚木集成材 超耐磨地板 和紙 榻榻米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月底4月初正是日本的賞櫻季,不只日本人舉國若狂,也有許多台灣的朋友奔赴鄰國共襄這場盛會。由於地緣和歷史的影響,我們對日本文化及和風之美有著更深刻的體會與感受,而日式風格也是許多人在居家設計時的首選。擅長日式風格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這次要和我們分享的案例有些特別,運用日式(東方)的自然元素搭配洋式家具,打造出獨特的和洋風格!

一走進玄關就被眼前的香衫木隔屏所吸引,運用交錯不規則排列的木頭,打造出具有穿透性的視覺效果,充份發揮隔屏的遮擋作用,卻不令人感覺封閉和壓迫。更特別的是香衫木所散發出的微微木質調香氣,讓人進到玄關就從嗅覺開始感到放鬆。

▲玄關是室內、外轉換的一個交會點,設計師採用與空間主體不同的石材地坪,打造內外清楚的分野。

▲強調收納機能與美感的玄關鞋櫃,將每個家人的鞋履都妥貼收起,創造清爽整齊的玄關空間。

▲玄關壁面採用進口瓷磚,拼貼出有如樹葉紋理的圖案,和屋主希望的自然風格隱約呼應。牆上設計了專屬的腳踏車架,在投射燈的照耀下,使得腳踏車也成為牆面上的裝飾品。

循著淡淡的木香味進入客廳,同樣用香衫木打造的電視櫃和沙發背牆,讓人可以一直被舒適的香氣所環繞,自然散發的木頭香味,效果可比芳香精油。看似平整的電視櫃也有著小秘密,設計師充分發揮乾淨收納的技巧,將屋主的CD隱藏在櫃體門板下。

因為喜歡朱總監在居家設計上對木頭材質的運用,因而有了這次的合作,但是屋主希望在風格定位上,不要偏向傳統日式味道,而是截取日式中擅用木材的特點,去強調自然感。所以可以看到整個空間除了運用各式木材打造出溫潤感之外,還在牆上使用自然圖案的壁紙和瓷磚,營造出獨特的東方風情。

▲運用樑柱隱約分割開放式空間的機能,這種運用環境變化打造不同空間氛圍的方式,也運用在客廳沙發後方的小書房中,透過木頭材質天花板,區分出不同的空間感。

為符合屋主一家的使用需求,在格局上也做了一點點更動,原來客廳後的小書房空間更大,但是相連的女孩房卻沒有足夠空間收納。設計師透過比例轉換,將使用頻率較低的書房縮小,並創造出與客廳相連的開放式空間,讓書房在視覺感受上是開闊不受限的。而書房內縮後所產生的空間,恰好可以做為女孩房的衣櫃,運用設計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更符合屋主需求。

▲經過格局的修改後,女孩房多了一個大衣櫃,滿足女生對衣物收納的需要。

▲男孩房收納機能再升級,床頭上方的壁櫃、床下的抽屜和床前的衣櫃、書櫃等,打造充足的收納空間。

▲門版特別選用質理明顯的橡木刀痕木皮,粗礪的表面較一般木皮來得有質感,觸摸的手感也更好。

▲能在家裡好好泡個澡,是在外奔波一天後最放鬆的時刻,設計師運用石材缸(外缸)+保溫缸(內缸)的雙重處理,打造既美觀與保溫效果俱佳的舒適沐浴空間。

Home Data

地點:內湖

風格:日式風

居住人數:4人

坪數:45坪

建案屋況:新成屋(毛胚屋)

房屋格局:3+1房(3房+1彈性半開放空間)2廳1衛浴

建築形式:單層

主要建材:橡木刀痕木皮、燻色橡木地板、香衫木、進口壁紙、石材、烤漆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