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峰.療癒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電影《國王與我》裡那些富麗的樑柱壁畫,是「泰國」的經典印象。但隨著邁入二十一世紀,其首都曼谷多次以城市風格實力活躍在國際媒體間,如《Time》、《Condé Nast》,轉眼間已由金碧輝煌中,伸展出創意美學的翅膀,一躍成為亞洲地區的設計新舞台。

然而它究竟如何在數年間累積翻轉的能量?是什麼因素使城市在街道間吹起設計的旋風?「泰國樣」又為何在國際間備受矚目?因此「綠建築家」協同設計師夥伴,在2015年潑水時節前赴曼谷,從拜訪當地建築事務所開始,探詢泰國的家具家飾、建築、飯店、人才培育規劃,透過深入報導分享並且潛心學習,沉浸於在熱帶中全力奔放的繽紛。


◎「綠建築家」此行前往曼谷「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見學,榮幸邀請到TCDC理事長(Director-General)Apisit Laistrooglai受訪,引領我們了解亞洲首屈一指的設計資料中心。

越來越多泰國設計師在國際設計大獎中獲獎,不論是文創品牌QUALY、Mr.P或是時尚品牌Homeward bound、BKK ORIGINAL也持續受到矚目,而泰國設計師更受到國際居家量販店的邀請,為他們設計最新的產品,如瑞典宜家家居(Ikea)、日本的伊藤忠商社等。曾幾何時,泰國已漸脫離「代工」這代名詞,晉身為「創意泰國」?而曼谷也躍上國際,成為時尚設計產業的「時尚曼谷城市」?

是什麼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泰國設計者,將他們推上國際?

「創意泰國Creative Thailand」,重要的一步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宛如一顆經濟原子核彈投向泰國,面對經濟泡沫化與代工製造業的重擊,當時的泰國總理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啟動一系列的產業發展計劃,大力扶植服務業出口,尤其是創意設計相關產業的推廣,期待利用設計、創意、美學的價值讓泰國文創產業跳過「委託代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設計加工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階段,直接往「品牌製造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的領域發展。積極向國際展現其文化創意相關服務的軟實力,其中「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簡稱TCDC)的創立,便是一項重點計劃。

▲BIG+BIH曼谷國際禮品家飾展,各家廠商演繹品牌的創意令人驚豔!

將泰國擠身於國際創意產業之中,首重設計創意的「培育」與「提倡」,泰國政府斥資12億泰銖打造嶄新的TCDC,任務是成為泰國設計與創造力重要學習資源中心,傳播設計相關知識,並選址於交通便捷的高級購物中心Emporium樓上,將「設計文創」設定在任何人都可以親近的距離,不只專業人士能夠享用資源,一般民眾甚至遊客都可參觀,也可透過中心策劃的展覽了解設計脈絡、接受接受藝術洗禮,消弭文化創意給人距離感。

▲在黃金地段打造佔地將近四千五百平方公尺的創意設計中心,可見泰國政府對創意產業的投入。

泰國創意養成計劃!GalleryResource CenterTCDC

TCDC以「終身學習中心」概念,致力於啟發泰國社會的創造性思考,透過許多活動寓教於娛樂,從展覽、講座、工作坊到研究無所不包。全館分為展覽館與設計圖書館兩大區塊,展覽館有分非常態展覽室與常態展覽室,前者不定期更新展覽主題,每隔數月更新一次主題,辦過英國時尚設計師薇薇安・衛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回顧展、芬蘭設計品牌Marimekko回顧展(Marimekko Fabrics、Fashion、Architecture)、日本當代設計展(DNA of Japanese Design)等聚焦國家設計的專題;也有探索亞洲、泰國本身設計如「探索泰國當代設計」(Explorations in Thai Modern Design)、「設計物件的移轉:印尼到菲律賓」(Design Object Movement: Indonesia – the Philippines)的展出。

▲「Design Object Movement: Indonesia – the Philippines」展出物件之一「峇里島毛巾」(Bali Towel)。©TCDC

後者為常設展,主題是「What is Design?」,展示各國家由古至今的設計創作,以國別劃分,將各國的經典設計作品以編年表及實體陳列,企圖透過設計的發展歷程讓參觀者更深刻了解設計的意涵。「希望藉由人民對於異國文化的好奇,刺激參觀者對文化創意現況的反思。」Apisit Laistrooglai表示。

▲常設展「What is Design?」,首先在入口處以編年表的方式展示各國設計發展史,讓人輕易地了解從20~21世紀的重要設計歷程。

▲除了以編年表陳列各國重點作品,展區內也依國別獨立規劃實體展示區塊。此為法國FRANCE區,可以看到法國經典設計品牌,如Chanel套裝與雪鐵龍(Citroën)古董車款。

▲從泰國展區的設計,可看出從原始材質衍生出的創作爆發力。

TCDC還有一塊區域設備需要證件與年費會員才能進入使用(註)——設計圖書館(TCDC Resource Center),收藏大量設計相關書籍與影音,號稱全亞洲最大的設計圖書館,內部附設材質資料室(Material ConneXion),陳列各種材料實品,提供設計者認識材質的管道。(註:採會員制,根據身份有不同價格,外國遊客可憑護照免費入場一次。)

 

▲TCDC 設計圖書館(Resource Center)。

▲材質資料室(Material ConneXion)。©TCDC

跳躍吧,泰國!創意夢的製造機

TCDC有一句Slogan:「隨你的想像起舞,然後改變你的生活。」(Dance with your imagination and change your life)而Apisit Laistrooglai在受訪時也表示:「TCDC創立的宗旨在於提昇創意競爭力與推廣創意設計教育。」此次採訪我們發現,泰國政府活絡創意思考的意圖強烈,首先以TCDC為媒介,讓全民認同設計的重要性與價值,並對自己的文化歷史產生認同感,進而堅信文化所孕育的設計能力;接著不斷透過各項資源啓發設計細胞,讓掌管創意與藝術的右腦獲得開發。

我們想知道的是,TCDC如何做到的?

◎圖書館,創意啓蒙的原點

圖書館搜羅大量的設計藏書、擁有超過32000冊的出版物、210期以上的雜誌期刊、影片與多媒體素材,以強大的設計資料庫為基礎,啟發設計人的靈感,「一年當中全球的設計書大概發行七八千本,而TCDC會收購將近一半的量。」Apisit Laistrooglai指出TCDC藏書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面他也提到設計書的價格在泰國非常貴,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負擔,「我們的責任在幫全民蒐集各種領域的書籍,做為大家的Design Data Base。」圖書館內不只設計書,範圍涵蓋法律、行銷、時尚等,還有強調即時的雜誌時報,讓設計者與最新趨勢接軌,目的除了多方開拓設計視野,同時蘊藏著更深的企圖心——除了要會設計,還要能行銷自己的設計。

▲靈感枯竭?沒有方向?設計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撞牆期,TCDC蘊含豐富的資源能夠滋養設計者的創作意識。(編按:台灣設計者與文字創作者也需要!)

▲圖書館的空間規劃除了長型電腦桌,也有散落在各角落的閱讀區,製造輕鬆閒適的閱讀氛圍。重點是,設計沙發與單椅似乎在空間中散佈著設計的費洛蒙,刺激設計者的感官思考。

▲長型的閱讀基地中穿插許多研討室,透明無框的設計紓解了量體的壓迫感。

▲圖書館內有著豐富的設計資源,其中包括色彩指引教學手冊等工具書。

◎材質資料室,創意革新的基礎

TCDC最讓人驚豔的是材質資料室「Material ConneXion Bangkok」,目前全球共有11個據點,曼谷是亞洲第一個成立中心,TCDC認同ConneXion的成立宗旨——「創意」需在了解材質的特性後,方能有更多的發揮;也認為設計的躍進仰賴新材料的革新,因此雙方合作在全球蒐集超過7500個材質樣本供設計者參考,同時設置在線數據庫,可線上查詢也會通知材質的更新狀況。Material ConneXion有專門的團隊負責搜羅因應新科技產生的新材質,也鼓勵企業家提供最新研發的材質,每年持續更新並且建置於系統,有助於推廣企業家的新材料、方便設計者與生產方聯繫,民眾也能利用系統了解媒材的應用。

▲材質資料以素材種類分區,活動式的展示櫃方便素材板定期抽換。

▲依照材質特性製造成型,展示的素材板上均有詳細的標示Metadata,包括材質名稱、應用方式與研發國別。

◎展覽與培訓,刺激創造意識

Apisit Laistrooglai告訴我們,設立展覽的目的是讓大家知道一項成功的設計,其背後的歷程,也藉由知名設計者的作品注入新的刺激,與時俱進。TCDC設有培訓課程,邀請國內外優秀設計師蒞臨泰國,不定期舉辦演講、研討會、以及設計相關訓練工作坊,提供設計者進修的管道。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設計課程做出的成品,可以在TCDC的商店(THE SHOP@TCDC)販售,測試有無發展為商品的可能。增加設計初學者的信心,也再一次驗證TCDC扶植設計創意的細心思維。

◎mini TCDC,創意教育從源頭開始

TCDC目前與泰國13所大學合作,在校園置入迷你版TCDC,每學期提供250本設計書籍、材質數據庫與樣本做為知識補助,各校輪流交換以增加知識傳遞的熱絡,同時也舉行小型展覽、講座及研討會,從教育源頭推廣創意思考。

採訪尾聲,Apisit Laistrooglai向我們透露,TCDC今年邁入第十年了,他們有個搬家計劃,要效仿台灣松山菸廠與華山酒廠的再利用,搬入曼谷有八十年歷史的泰國舊郵局中心,擁有更寬闊的空間安排服務,「連接自己國家的歷史,是全球設計中心的趨勢。」 他說,將歷史建築改造成為設計文創的發散地,讓人接觸設計的同時也對面歷史,或許能觸發更深層的設計省思。

見學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分享

「自省,才能更上一層樓。」朱志峰這樣說道,透過Apisit Laistrooglai的解說,我們體認到泰國政府的執行力,以及對文創產業的重視。TCDC是泰國經濟動盪時期的革命產物,不只重金打造創意設計中心、大手筆引進各項資源,並且捨棄百貨設櫃的實質經濟回饋,規劃在黃金地段吸引人潮;更將TCDC的創意啓蒙模式植入大學,提早做到教育開化,這些前瞻性的思維確實值得我們借鏡。

目前正在積極籌備「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IDAA)」、身為籌備會召集人的朱志峰更有所感,「TCDC 不論是材質資料室或是設計圖書館,對全民都是極為便利的資源,設計者能夠有所發揮,民眾也能自己做功課,了解過後方知道設計者的功夫底子到哪裡,不會被騙也不怕人騙你。倘若台灣的學界業界可以共同支持這項計劃,“全民文創”才有可能實現!」朱志峰也期許盼望未來台灣也能有這樣的公共資源,讓下一代設計師有積極進修、見學學習的好場所。

回到個人,長期以來熟稔日式思維的朱志峰,認為此行泰國見學給了他許多新的刺激,以TCDC的設計為例,不同於日式新和風「色不過三」的用色原則,常態展覽室的背板以各種色彩的鋼板製造緞帶流動的樣貌,「傳統鐵件給人的印象就是剛硬生冷,泰國人卻在色彩、材質與造型重新定義它。」啓發他對設計產生新的聯想。

「材質資料室的意義在於“體驗”,能夠用手觸摸、用眼睛端倪,才能夠真正認識材質,對設計者也才更有幫助。」所以朱志峰很贊同TCDC對於材質資料室的陳列方式,無法感受布的柔軟,又怎能做出舒適親肌的服飾呢?

▲朱志峰非常讚賞TCDC把材質大方展示,讓每一位設計者都能近距離研究、感受。

▲材質資料室對於設計者而言,是一項重要資源,朱志峰表示,如同每位設計者的工作室總會擺放各種材質樣本,摸觸過後的設計成品也會更加真實。

▲「綠建築家」見學團與TCDC理事長Apisit Laistrooglai、行銷Chayanit Cheysombatti合影。

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

電話:+66(2)664-8448

地址:622 Sukhumvit 24, Bangkok Thailand 10110(5th Fl. The Emporium Shopping Complex)

官網:TCDC 

營業時間:10:30~21:00(週一公休)

備註:入內採會員制,詳細會費請參考官網,外國遊客憑護照可享一次免費入場的優惠。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式老宅特別適合小家庭,由藺草、木頭、和紙等天然物料架構出的黃綠色空間,就像一顆秋初熟透的梨,樸實表皮掩不住令人垂涎的甜香,和宅很溫馨,免去鋪張,自然能闡揚靜定、內斂、均衡、曖昧、細密、高自我要求等日本文化本色。當人走入的時候,它就是一部小津安二郎搬演庶民日常的電影,你會忍不住跟著盤起腿坐在硬挺的榻榻米上,以低視角仰望歐卡桑精心準備的秋刀魚與茶泡飯。

想體驗日本國民的傳統住宅嗎?不必大老遠飛到京都或海島尋找日本人的古老記憶喔!在台南就有一處由老屋改建的民宿「ひさと庵‧久都。和宅」,它悄悄隱身在猶如台南版的「花見小路」巷弄裡。《綠‧建築家》與「日式空間設計觀察」主理人朱志峰找到身為室內設計師的年輕民宿主人Lee,深入瞭解如何在古都中打造一棟融合台日懷舊記憶的繾綣空間。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作品《東京物語》電影劇照。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民宿主人兼室內設計師Lee(左)與「日式空間設計觀察」主理人朱志峰(右)合影。

自花見小路衍生的懷舊空間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位於台南市忠孝街(電影《總鋪師》拍攝地點)附近,環境是大家印象中熟悉的台灣純樸小鎮,居民於午後曬掛衣物與棉被,略顯斑駁密集的門戶上都張貼喜氣洋洋的大紅春聯,道旁時而可見歪斜的老式腳踏車。我們鑽入窄狹的巷弄,在日式黑瓦下發現「ひさと庵‧久都。和宅」負責人Lee從綠色暖簾側出身來熱情歡迎。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的民宿主人Lee從事室內設計近三年資歷,在台中出生、台南長大的Lee小時候住在眷村裡,加上對日本京都的憧憬,促成Lee將自己成長背景與興趣中對台日「古都」的懷舊眷戀,發揮在民宿設計之中。

Lee表示:「我喜歡老東西,喜歡探查房子與週遭環境及時代背景關係後,再依自己的想法做。『ひさと庵‧久都。和宅』這棟老房子找很久,因為外面很有走在京都花見小路巷弄的感覺,所以想做日式空間。房子剛接手時很可怕,天花板會漏水,整棟打掉重練,總共整修約半年時間才完成。」

▲「花見小路通」(はなみこうじどおり)是京都以藝妓聞名的老街,道旁有許多茶屋、料亭與酒吧。via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在Lee剛接手整修前原是無窗無門、斑駁繡腐的建築。

▲現在的「ひさと庵‧久都。和宅」,命名寓有「讓人在台南這個久古的都市中,可以體驗日式旅居風格」的意涵。via

用台灣在地材料打造日式空間

Lee串接日本京都與台灣台南兩座古都共同特色,讚揚皆是一個國家中深具人文以及歷史記憶的城市;同時從台灣曾受日本統治的歷史脈絡解析,強調日式文化也是台灣文化血脈中相當重要且深受喜歡的一支,台灣各地留有許多日本在台時期留下的產物,在經過地方政府重視、專家評估與民間重建後,許多爺奶輩的舊時回憶開始以不同的面貌於今日再現。

「台南巷弄裡還留有著許多日治時代就存在的老屋,甚至還保有一排房屋需共用著中間獨立的廁所及洗澡間的群居房舍,這些房舍有著古老的磚瓦,木造的樑柱及樓層板。」

Lee表示,和室的獨特美是由許多小地方構成的,並非像現代設計那麼外放、那麼直接,它的美是在細節裡,「ひさと庵‧久都。和宅」努力地將這些原味細節呈現出來,也不忘在細節中加入台灣的精神,將台灣與日本的傳統老東西,在9坪大、兩層樓的老宅內一一實現,做出有台灣老件的和風設計,延續傳承專屬台南的回憶與文化,未來希望可以春夏秋冬的四季主題一棟一棟地設計下去,本作品在視覺設計上使用的是「秋」的元素。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的名片共有三款顏色設計,Logo以五個圓圈營造梅花意象,象徵日台友好。※按我看大圖

▲一樓主要活動空間。

◎木材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以「床柱」作為和室全體協調性的起點與精神所在,在物料取材上擇採用台灣老屋拆下的傳統福州杉屋樑,代表MIT房屋精神。空間中的木材構件選擇木紋明顯的紅酸枝及胡桃木樹皮製作構成材,在色彩上融入設計主題「秋」之外,也促成整體的線條美。

◎障子門

日式格子狀的拉門,來自從拆掉台灣傳統老屋中的回收台檜拉門,Lee進行一番翻修後將之安置入屋,和紙如處理不善,紙面無法拉直,因此製程相當費工。

◎砂紋牆

和宅牆面使用台南曾文水庫污泥回收的樂土彩色砂漿呈現沙紋細緻感,具有藻泥土一樣的透氣效果。

◎榻榻米/疊蓆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的榻榻米採用傳承超過三代的台南50年老店「明章榻榻米」手工製造,布邊使用日本進口的素黑布。Lee提到,漢語音譯為「榻榻米」的疊蓆,有固定的尺寸規定,通常一張榻榻米的傳統尺寸是「寬半間、長一間」,因此傳統的日本建築中,房間尺寸都是90公分的整數倍;另外榻榻米擺放的方式也有其規定, 據說如果擺放方式不合風水就可能會招致災禍,甚至還有『切腹之間』的說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樓梯必須這麼陡,因為房內的size要能融入這樣的格局,但是樓梯也依據傳統的尺寸加上扶手下去規劃。」

▲為符合日式榻榻米的習俗與樓梯安全考量,規劃出較陡峭的台灣檜木老樓梯,不適合稚幼孩童居住。

◎圓窗

Lee分享,在日本圓形的窗戶有「領悟的窗」一說,方窗則稱為「迷惑的窗」。只要留心,京都到處可見圓形的窗戶,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設計者想表達的風景。「ひさと庵‧久都。和宅」座落在古都台南,Lee特別將傳統老屋的一面磚牆給保留下來,透過圓窗設計,希望寄居的旅客能在此體驗獨屬於台南的風情。

▲位於二樓的圓窗,可看見特別從傳統老屋保留下來的磚牆,傳遞老台南的風情。

◎光線

Lee提到,和式空間適合採用間接光源,讓柔和的陰影及光源賦予生活其間的人感受到平靜。因此,在「ひさと庵‧久都。和宅」中,我們看得到別致的屋內天井設計,讓光源來到光源最差的一樓後方,搖身一變成為自然的室內庭院;在二樓廁所上方則取用透光毛玻璃屋頂,透過半透光的障子紙引入房間,再加上傳統格柵,讓房間有典雅悠閒的視覺感受。

◎天井庭院

庭院造景選用有楓紅色花紋的鐵質石塊,搭配細白沙,再栽種日本楓樹(紅姬、黑姬、紅八寶)呈現秋意,隨著季節變化加入其他不同植栽。

▲引入自然光的一樓天井及庭院造景。

◎浴室

泡澡是日本衛浴文化中重要的環節,「ひさと庵‧久都。和宅」設置散發撲鼻木香的台灣檜木洗澡桶,其壁面木材選用具有香氣的側柏(蒸氣室採用)。此外,衛浴開窗後亦可看見庭院風光,是相當愜意的安排。

▲浴室採透光毛玻璃屋頂,透過半透光的障子紙加上傳統格柵,營造典雅悠閒氛圍。

◎天花板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二樓將保留的原有屋樑平鋪上色竹簾呈現樸質感;一樓則挑選日式元素中常見的材料竹紋木皮板。

▲二樓空間設計散發昭和初期「斜屋頂」風味。

◎品味顧問.朱志峰:日式比例美學,70cm促進親暱!

Lee在採訪過程中皆尊稱品味顧問朱志峰為「朱老師」,原來Lee也是朱設計師所經營社群「日式空間設計觀察」的愛好者,本次採訪是朱設計師首次實地走訪、欣賞成品。

朱志峰設計師在經過一番細節考察後,誠懇地提出一點建議:一樓和二樓的茶几都要再低一點!

「日本的美來自於細膩,在原汁原味的和風空間之中,如果要傳遞情感,需掌握兩人對應的距離,人跟人之間有曖昧的距離,根據經驗,大概是70公分。當然我也會贊成說,如果買東西回來吃,這樣的高度還可以接受,只是對比較嬌小的女生來說,還是比較高了。」

▲朱志峰建議降低並縮短桌子高度、長度,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

「我們做日式空間設計,重要的是學會觀察每處設計細節之異同,大小、高矮、材質與質感等為什麼不一樣?養成重視細節習慣的國家,自然文化底蘊就深奧,如果每個人都認為應該這樣子,在小地方做到恰如其分,你就知道國家整體的美感有多紮實高深!」

▲朱志峰因經營「日式空間設計觀察」社群,結交不少日本文化與設計同好。在Lee的作品中,朱設計師印象最深刻的是門口暖簾,稱讚角度抓得不錯,頗能傳達出京都風情,並表彰Lee的用心經營,從日式空間的鑑賞者走到實現夢想者。

▲Lee最滿意自己有把代表台灣文化的元素放入和風空間中,同時感謝朱志峰努力推廣,聚集整體向上的力量。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採用行動小管家方式,除了住宿也提供木屐和浴衣和服體驗、場地租借、個人寫真及婚紗拍攝等相關服務,由於台南是美食之都,也善盡地主之誼,除了推荐在地好吃好玩,也免費贈送一份日式嚴選的伴手禮。

無論你是年輕一輩,想追尋從漫畫、日劇中得到的老日本印象;還是年長一輩,冀望回味舊時代古色古香的溫暖記憶,朱志峰表示有豐富老屋欣力活動的台南是實現和風夢想最接近的城市,也是最容易發揮的場域,「ひさと庵‧久都。和宅」的完成就是這棵台灣在地日本文化生根樹木的美好祝福。

ひさと庵‧久都。和宅

官網:hisatoan.okgo.tw

Facebook:ひさと庵 久都。和宅

電話:0981-343-071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孝街與康樂街口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築與環境緊緊相繫,兩者之間有著抽象及詩意的關聯性。了解生態的同時,我們更明白建築的意義與價值。

延續東京與關西的敏銳觀察學習,《綠.建築家》協同設計師夥伴這個秋天一起前進北海道,透過北海道體驗觀光推進協議會專人引導,並積極聯繫日方取得導覽解說的機會,深入了解北海道在生態與建築上的特色和努力,展露當地迷人環境與動人故事。

◎為我們介紹田中酒造建物歷史的是坂田真佐繪小姐,她是當地具有六十八年歷史的民間團體──「小樽觀光協會」事業推進主任,將北國好客的小樽風情,熱情推薦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這次「北海道生態建築見學」我們先走訪了保有蘇格蘭風味的「Nikka 余市」威士忌蒸溜所,但來到日本怎能放棄深究日本國酒「清酒」的機會?

北海道酷寒的氣候加上清洌純淨的水質,非常適合種植釀酒用的「酒米」,像是最具代表的酒造好適米「吟風」,或是後起之秀「彗星」都是讓北海道清酒近年屢獲「全國新酒鑑評會」金賞的幕後功臣。而長年氣溫較低的地理環境,讓清酒緩慢的自然發酵至成熟,保有完整香氣與創造出絕佳芳醇「淡麗」的酒質與口感。

說到「小樽」,熟悉日本電影文化的讀者一定會想到《情書》,大導演岩井俊二搭配女主角中山美穗的飆淚巨作,一幕幕北國漫天大雪的的場景深深烙印在觀眾的內心深處。今天綠.建築家清酒見學的「田中酒造龜甲藏」乃是創業於西元1899年(明治32年),正是具有浪漫情懷的小樽市之「地酒」,至今已經有115年的歷史。釀酒處則是被小樽市政府指定為「有形文化財」的石造倉庫。

 ◎這次在田中酒造的見學行程也特別邀請日式空間的專家──《玳爾設計》總監兼「日式空間設計觀察」主理人朱志峰設計師擔任品味顧問。

酒造所在的三棟倉庫建築物,舊稱為岡崎倉庫。原屬1877年出生於佐渡的「岡崎謙」先生所有,他後來到小樽經營米糧穀物與倉庫物流業的生意而致富。第一棟倉庫建於明治38年(1905年),第二、三棟建於1906年。

日本傳統的建築應該木造為主,為何在小樽市內會出現大量的石造建築?不過只要仔細觀察內部構造,其實應該是屬於「木骨石造」的特殊混合結構。

▲建築物的內部具有木造的骨架,可是卻在外層用石材堆砌,從外面看宛如純粹的石造建築,但內部便四處可見傳統日式風情的木材質的樑柱與骨架。

這種特殊的建築風格源自於美國的西方樣式。日本開港之際,西方諸國前來,日本幾處港口都市都可以看到西方建築的刻鑿蹤跡。但由於明治政府計畫開發北海道時,特別聘請美國農業局長開普隆(Horace Capron)為顧問,想借鏡美國拓荒開墾的經驗來發展北海道,因此美式木造建築技術也自然傳入。

不過由於當初開拓時磚石取得不易,因此想出「木骨石造」這般折衷的方式。採用約十五公分厚的軟石砌起外牆,再用特殊的ㄇ形的鐵件將木材與石頭連接固定。軟石是採自小樽附近的奧澤、天狗山,運送路程較短,加上原本日本擅長的木造技術,整體建築的工期大大縮短,成本也可以妥善控制,這也是小樽為何能急速發展成商業都市的重要因素。 

▲牆上依稀可見木材與石頭固定的痕跡。

石造建築除了有防火性較高的優點之外,屋內可以保持冬暖夏涼的特性非常適合當做保存物資的倉庫。不過,當1920年代灰泥和磚造混搭木造,甚至鋼筋水泥的建築方式陸續出現後,負荷較重的木骨石造工法就逐漸式微。

▲岡崎倉庫的屋頂結構是僅以棰為棟樑架在桁條上的「垂暮屋頂」。內部木造結構加上軟石堆砌的外牆,讓三棟建築成為明治時期小樽石造倉庫群的代表建築物。

四代杜氏,百年傳承

聽完了小樽倉庫與田中酒造建築的來龍去脈與歷史後,由酒造的前田小姐接棒為大家展開清酒製程的見學。參觀的動線主要在二樓,雖說內部構造主要是木頭,但階梯相當穩固,一點都不像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場所。

釀造清酒的首要步驟就是所謂的「精米」,也就是將原來的玄米磨去外層與胚牙的部份,剩下內部精華的程度,因而有「精米步合」這樣一個專用術語。例如將糙米(玄米)外部磨去三成,剩下七成的米便稱作精米步合70%。一般我們吃的食用米,精米程度約為90%,也就是稍稍磨去糙米的外層而已。

依照酒造要釀造的酒款,處理玄米也有不同的精米程度。而精米過程中磨下來的碎屑,紅色的米糠可以當作肥料,白色的部份可以加工做成仙貝或是米果等零食。

▲由於精米後「心白」的比例會是稍後發酵釀造製程的關鍵,根據精米程度的差別,釀造出不同等級的清酒。像是比較一般的「本釀造酒」只需要精米步合70%的白米,但高等級的大吟釀就需要精米步合50%以下才符合日本酒稅法的嚴格標準。

續下步驟是「洗米」,把前一個步驟精米所殘留在米心上的粉末再一次清洗乾淨。不過由於我們到訪的時間較晚,洗米的機器已經關閉。

將酒米處理到淨白無瑕之後就可以進入「蒸米」的程序。田中酒造的現代化器械可以一次處理五百公斤的米,這個製程可以將白米的澱粉在下個步驟更容易分解。蒸好的米還需要放涼降溫。

 

接下來是清酒製程中最關鍵的一步「製麴」,將剛剛放涼的白米平鋪在密閉且溫度較高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麴室」。加入麴菌的白米會放在一盒盒的「麴蓋」中,之後會慢慢將澱粉分解成醣類。整個程序嚴密監控在溫度三十度、濕度50%的環境,整體需要兩天的時間。

▲田中酒造所使用的麴菌,約四十八小時後就能夠達到「出麴」的狀態。

結束製麴的過程後,接下來就是「酒母」(酛)的階段,將上個步驟的米麴加上釀造酒用的伏流水以及酵母菌混合,放置的時間約為二至三週。然後將製作完成的酒母移到大型的發酵桶,由於田中酒造已經改為現代化的釀酒技術,所以所用的都是不鏽鋼材質的發酵桶。

▲此時就是所謂「醪」的階段,桶內加入米、米麴以及釀造水,而這第一天的製程在清酒專業中稱作「初添」,讓醪好好在桶內休息一天。第二天稱作「踊」,沒有任何進一步的動作,但第三天的「仲添」會再度加入米、米麴以及釀造水,緊接著第四天「留添」再重複先前的動作,這就是清酒「三段仕込」的釀造法。溫度需控制十度左右,儲藏時間約一個月。

清酒靜靜的在桶中發酵,「杜氏」(日本酒釀酒師)這段時間必需全神貫注,每天關注桶中氣泡的多寡來判斷發酵的狀況。等發酵完成後進行「榨取」,將酒液與酒粕分離,此時的製品還不能裝瓶銷售,會繼續放在銀色的大型儲藏槽中再一次熟成,讓清酒更甘醇豐美。在田中酒造,熟成的時間大約是三至六個月才會貼標裝瓶提供銷售。 

整個清酒的製程,原料幾乎沒有浪費,就連榨壓出清酒後的酒粕都可以重新製成像是仙貝等加工食品。另外像是原料相當特別的南瓜、蕎麥、馬鈴薯燒酌,也是田中酒造獨到的產品。

空間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分享

擅長日式空間文化的朱志峰總監在近日也走訪了台南幾處和風老房子,面對最原汁原味的北海道小樽老倉庫又有更深刻的體驗。朱設計師率先讚嘆於空間的運用,將原本不是很大的三間倉庫妥善分配釀造清酒的每一個環節所需要的場域,配合流暢的工作動線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對於日本人在堅守傳統之外,為了開拓而接受混搭西方石造的建築工法,因而讓都市能夠快速發展的精神相當可佩。

歷史傳承的老屋建物如何能永續使用或是重生再造,這成為保存老房子最重要的討論議題。一代目田中市太郎先生在1899年創立田中酒造,至今已經超過百年歷史,如今交棒到四代目田中一良先生。面對新時代的衝擊,百年倉庫到底是包袱還是出路,田中酒造為我們上了很棒的一課。

田中酒造首先翻新釀酒設備,引入科技化、現代化的裝置與製程,接著從傳統商品中找出新意開發出這個世代年輕人能接受的新商品,這些都是現代企業經營思考後的解答。

全日本百年酒造比比皆是,尤其是獨佔優異自然條件的本州所釀出的瓊漿玉液更是出類拔萃。地處寒天凍地的北海道要如何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條件下殺出一條血路?田中酒造決定背負起老倉庫的歷史提出創新。許多北國的清酒都是使用本州的酒米,可是田中卻挑選北海道自產的酒米以及清澈純淨的伏流水與各大酒造一較高下。

於是在2007年的全國新酒評鑑會上,田中酒造使用二世谷的酒米與小樽當地的水所釀造的「大吟釀寶川」就一舉拿下金獎。

除了傳統清酒商品之外,田中酒造也持續發揮他們擅長的釀造技術,拉出另外一條生產線製作「使用的酒」系列,像是烹飪所會用到的味、醋、魚醬油等,讓酒的用途延伸。甚至開發各式年輕人喜歡的水果酒產品,像是「小樽美人 アロニア酒」(aronia),是一種產自北海道余市町,富含膠原蛋白稱作「野櫻莓」的果實,對女性的美容美肌有不錯功效,也拿下平成26年「北海道新技術.新製品開發賞」中的食品部門大賞。

朱設計師對如此代代傳承的職人精神相當感動,四代的祖孫憑藉此老舊空間維繫釀出好酒的堅強信念,甚至願意斥資五億日圓重新翻修酒造內部,設計見學路線,試圖將小樽運河旁大量的觀光客帶入日本傳統釀酒的世界。 

▲朱設計師找到一方寂靜的角落,感受百年木骨石造老屋時間流動的魅力。

▲見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尚不能喝酒的學生或小朋友能了解日本傳統的工藝。

▲細心的朱設計師還發現田中酒造在見學路線的體貼與無微不至的周詳。往二樓見學的階梯上裝設有「滑軌」,一種可以協助輪椅等工具上樓的裝置。雖說兩層樓並不適合架設電梯,但並沒有因此放棄為行動不便的見學者打造無障礙空間的想法。

空間方面,朱設計師認為一樓是商業與釀酒用途,二樓則是見學所用,在動線、採光甚至通風等細節都與平常的空間設計不大相同,比較像是因地制宜或是隨性輕鬆的方式。以一種自然而然形成的動線,讓見學者或顧客將重心放在感受古樸的建築、挑高的空間與溫潤的光線,完全沒有特意雕琢痕跡的氛圍。

▲朱設計師覺得在酒造現場品嚐清酒特別舒服,仔細感受北海道清酒淡雅清麗的口感。

▲在包裝上一如日式服務的高標準,一一詢問客人需求,送禮、自用或是需要經過飛機託運等。對自家的產品有信心,以嚴謹的心態銷售商品。

「小樽」二字在北海道愛努語中意思是「沙灘裡的河」,從江戶時期以來,就在這個地方聚集捕捉鮭魚和鰊魚的人們,因而慢慢形成村落。1869年明治政府在札幌設置開拓使,小樽的位置一躍成為北海道開拓的重要港灣。而隨著鐵道的開通,小樽再度晉升北方內陸開拓的門戶。1929年小樽運河建置完成後,繁榮的貿易港口也帶動了城市的經濟,運河旁市中心的銀行、船運公司、貿易公司羅列,甚至有「北方華爾街」之美稱。

而隨著時間的演進,或許小樽已經不再扮演如此風華萬千的角色,曾經浪漫璀璨的她雖洗盡一身鉛華,但卻將過去累積的萬種風情以返樸歸真的方式重新呈現在遊人面前。就像「田中酒造龜甲藏」用在地的酒米與地方的伏流水釀造清酒,這是一個在古老倉庫中還可以繼續流傳百年既醉人又浪漫的故事。 

田中酒造龜甲藏

電話:0134-23-0390

地址:北海道小樽市色内3丁目2番5号

官網:田中酒造株式會社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築與環境緊緊相繫,兩者之間有著抽象及詩意的關聯性。了解生態的同時,我們更明白建築的意義與價值。

《綠‧建築家》協同設計師夥伴這個秋天一起前進北海道,透過北海道體驗觀光推進協議會專人引導,並積極聯繫日方取得導覽解說的機會,深入了解北海道在生態與建築上的特色和努力,展露當地迷人環境與動人故事。

當你看到路旁的台灣欒樹綻放嬌黃的花朵,就可以知道時序已進入秋季,只是台灣九月底的天氣啊,依然是陽光肆無忌憚的潑灑,只有偶爾一絲吹散燠熱濕氣的微風,才提醒我們季節轉換。在那女子的短裙依然暢行的時節,與其說是秋天,倒不如稱為夏季的餘韻。但北海道可不同,雖然藍天與陽光明媚得與台灣不相上下,但是一點點微紅的楓葉似乎揭示著早秋的存在。在這舒適宜人的季節,《綠‧建築家》見學團隊來到鄰近羊蹄山的二世谷(又名新雪谷),在此住宿一晚放鬆身心享受純淨的自然風光,並拜訪建築大師隈研吾的作品!

◎特別邀請ONE NISEKO飯店經理後藤正行(右),和我們暢談ONE NISEKO獨家故事,並與擅長日式設計、長期關注日式空間設計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一同分享空間特色。

在北海道尋訪隈研吾

說起隈研吾,許多人的腦海肯定正浮現出木頭單位互相交錯層疊所構築出的震撼美感,像是知名的春日齒科博物館、太宰府天滿宮Starbucks還有成為東京新景點的微熱山丘青山店,每每觀看隈研吾的作品,都被那鬼斧神工般的「地獄組裝」給震懾,感受到單元結構不斷重複迴旋所營造出的壯觀風景。除此之外隈研吾的「弱建築」概念也為人所深知,主張建築不該只有外觀美麗、攝影漂亮而已,應該著重於「人與建築空間」的關係,要帶給人們愉悅的感受,身處在空間中就彷彿被建築呵護療癒一番,可以用「療癒系的建築」來形容。因此,他捨棄冰冷的鋼筋與水泥,運用大量的木材、竹子、泥磚等天然建材,輔以光線、空氣、水三大元素創造出禪意氣息,又能確保建築強度與支撐力。「溫柔卻堅定的建築實力」,正是隈研吾流的特色。

▲主張建築是配角,環境是主角,建築應該要能為土地發聲、尊敬大自然的建築師隈研吾。via

我希望能盡量使用當地的建材,因為對當地有情感的建築,也比較容易成為好建築。」,而在ONE NISEKO這個案子,隈研吾不只使用當地盛產的白樺樹為主素材,更吸收了北海道當地原住民「愛努族」的自然哲學,認為每一棵樹都有神靈在其中,應該將樹木的每個部分好好運用,不該有一絲一毫的浪費。所以在門面招牌與大廳Gallery Café,都可以看到整片帶樹皮的木板整齊排列,雖然與過去每個素材皆精準且一致的美學工法不同,但保留樹木原貌的作法,更展現出一種質樸天然的味道,讓人覺得可親可喜。

除了素材取法自然外,ONE NISEKO維持一貫隈研吾作品中光線的多樣性,一樓屋簷連綿起伏的樣貌正是將附近的山巒景色濃縮而來,白天在陽光的照耀下,淺色的白樺木與影子交織出一虛一實的獨特圖樣。

到了晚間則透過偏黃的光線投射,讓整個前廊散發出溫柔朦朧的光采,就像兒時印象中傍晚時分家裡窗戶所透出的那種光線,催促我們放下外界的五光十色快快回家。由下往上投射的光源照在斜面上,不僅技巧的將陰影融入夜色,更在光的層層折射後,呈現柔和迷人的間接光。

連接大廳與住房區的Gallery Café也使用了未經加工帶有樹皮的材料,組成融合牆面與書櫃的設計,住客可以點一杯咖啡坐在這裡享受安靜的閱讀時光。這些原始的木材紋路甚至沒有經過上漆處理,保留了粗獷的視覺和手感,充分展現出設計面的自然特質。

▲紗質窗簾提供了隱密性的防護,白天時更能阻絕部份日曬,使陽光變得更柔和適於閱讀。

▲自然光照耀下的木材,紋路和質感更加明顯,彷彿是白樺樹林在ONE NISEKO中再生。

另一個隈研吾設計的重點空間是飯店中較少見的雪茄吧,與餐廳同一層樓的雪茄吧每天營業時間從傍晚五點到晚上十一點,提供雪茄及北海道產威士忌、各式日本酒和調酒,住客可以在晚餐前享用一杯餐前酒,或是飯後喝一杯再回房休息。由於ONE NISEKO的客房區全面禁煙,所以喜好吞雲吐霧的住客也會到雪茄吧放鬆一下。

▲每個月雪茄吧都會推出配合季節的當月限定調酒,例如九月是紅茶雞尾酒、十月是栗子雞尾酒,特殊的口味吸引許多愛好者嘗試。

▲雪茄吧提供北海道當地產的優質威士忌。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只是第一,更是唯一

二世谷位於藻岩山地區,由於氣候涼爽,夏季有許多民眾來此遊玩避暑,冬天更化身為知名雪場,吸引國內外的旅客來這邊享受滑雪的樂趣。在這裡可以體驗純淨的空氣和豐富的自然環境,是許多家庭旅遊的首選,除了冬季可以暢快的滑雪,平時也可以在這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特別是一大早騎著腳踏車遊覽週邊的風景,讓人感覺心曠神怡。2013年開幕的ONE NISEKO,因為隈研吾設計而引起大眾注目,紛紛前來欣賞與自然環境融合的優質設計。

▲ONE NISEKO共有150個房間,從外觀上來看就像公寓大樓。

▲Check in櫃台維持一貫的自然氣息,選用溫潤沉穩的木材為主,而背後牆面則刻畫出有如樹葉在空中飛舞的紋路。

▲每個套房都有完整的客廳、餐廳、廚房空間,大坪數設計給人寬敞放鬆的感受,而大地色為主的家具,展現出輕柔素雅風采。

▲ONE NISEKO共有六種不同房型,圖為和式開放式套房,除了西式睡床外還有可作為起居及臥房兩種用途的和室,加上客廳的沙發床,最多可以容納五位房客。

▲僅有一間的「ONE套房」,由隈研吾操刀設計,床頭背牆整齊排列的木板,彷彿將白樺樹林移至室內,更與一樓招牌和Gallery Café遙相呼應,成為人氣最高的套房。via

▲飯店內提供引自藻岩山的優質溫泉,泉質屬無色無味的碳酸氫鈉泉,具有滋潤皮膚、軟化角質的功能,所以又被稱為美人湯。泡湯的同時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有放鬆身心的效果,來到ONE NISEKO可不要錯過。via

住宿當天《綠‧建築家》見學團隊一起享用了ONE NISEKO附設餐廳「Tura」的美味晚餐,主廚高井哲也善用北海道新鮮可口的農產品,以簡單的烹調突顯食物原味,每一口都可以吃到食材最豐富的味道,不論蔬菜、海鮮或豬肉,鮮甜的滋味令人回味再三,念念不忘。

二世谷是北海道知名渡假勝地,附近有許多國際連鎖品牌飯店或渡假木屋,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ONE NISEKO要用自己的特色吸引房客。飯店經理後藤正行先生告訴我們,在二世谷沒有一間飯店的房間坪數可以像ONE NISEKO這麼大,而且每個房間配有廚房,類似小公寓的格局,讓住客感覺就像是在家一樣放鬆,卻又可以享受飯店式的服務。這樣貼心的住宿服務,吸引許多長期的住客,目前為止最長的住宿紀錄是140天,幾乎把ONE NISEKO當成私人渡假別墅。而ONE NISEKO的願景不只是希望能打造二世谷地區第一名的飯店,更希望房客可以在這裡發掘許多樂趣,體驗到獨一無二的經驗,成為住客心目中「唯一」的選擇。

▲飯店經理後藤正行先生仔細為我們介紹ONE NISEKO設計概念,以及對飯店的願景和期待。

空間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分享

曾多次前往日本見學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對於隈研吾的建築作品如數家珍,這次投宿ONE NISEKO更把握時間觀察每一個設計細節。朱總監告訴我們隈研吾的設計細膩而貼心,例如大眾溫泉更衣室的鞋櫃和收納櫃,開口並不是與牆面平行,而是斜向側邊。這麼做的用意是源自於日本人的細心和美感表現,如此一來每個走進更衣室的人,第一眼看見的會是美麗的木紋櫃體,而不是錯落散亂的鞋子,這是一種「藏」的美學觀。

「隈研吾除了擅長使用自然、在地的材料之外,他對光線的補捉和設計往往也令人驚嘆。」,朱總監仔細為我們講解:「像是雪茄吧的牆面,許多人第一眼注意到的可能是層疊錯落的排列,想要去歸納和分解他鋪排手法的秘密,但是更令人佩服的不單是他堆疊的手法,還有燈光運用的考量。如果光線照在平面的牆上,離光源越遠亮度越暗,而隈研吾運用木板傾斜的角度受光,延續光源亮度,更增加光線的折射,使得整個空間被烘托得更加明亮卻不刺眼。」

朱總監說「看隈研吾的作品很有趣,總會在一些小地方發現驚喜,例如一樓Gallery Café的書牆採用水平設計,和大門招牌的縱向設計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不要看這些木頭的排列看似隨性,其實背後都有設計的力量。就像Gallery Café的書牆,傾協的角度受到背後的U型鋼所控制,隈研吾把鋼材藏在木板底部,除了固定角度之外還有置物功能,而我們只會看到具有層次感的牆面。」

▲扶手順應地面的陂度而設置,給住客最安全方便的防護。

▲地面上的投射燈,不僅照亮了前路,更演出一場精彩的光影變化。

「魔鬼藏在細節裡。」

在隈研吾看似粗獷自然的設計中,處處可見小巧思,不論是光線的延伸或素材間的層遞,無一不是經過精密的計算而來,呈現在眼前的卻是再自然不過的樣態,彷彿本就該如此。隈研吾設計ONE NISEKO時參考了當地原住民愛努人的自然哲學,將這些想法掰碎再融合,如同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我們察覺不出刻意的學習,也感覺不到一絲的勉強,這正說明了隈研吾的功力之所在。

ONE NISEKO

電話:0136-50-2111

地址:日本虻田郡新雪谷町455-3

官網:ONE NISEKO

粉絲團:ONE NISEKO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海島國家出生的台灣人,對於大海不陌生,卻偶有懼怕,懼怕她深不見底的未知。但她所蘊含廣大生命體的美麗世界也總是勾起人們的好奇與嚮往。

就在地理位置離台灣不遠的日本,三年前(2010)展開一場十二座海上小島的藝術與生活冒險,稱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讓旅人終於有機會真正親近海洋。

瀨戶內海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在過去是船隻頻繁往來的海上交通要道,因為只能靠海路聯繫各個島嶼,因此那份獨特的海島文化得以被完整保留到現在。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當時,由藝術策展人——北川フラム(Fram Katagawa,北川富朗)與經營瀨戶內海直島多年的福武集團(即卡通「巧虎」的發行商)——總裁福武總一郎所策劃,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吸引約九十三萬名觀眾到訪,那次的成功經驗讓其確立了「三年展」的形式,也可一窺想要長期持續舉辦的決心。

▲北川富朗生於1946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有多項藝術展覽策劃的豐富經驗,包括1988年主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策劃之「Apartheid Non! 國際美術展」,為日本194地展出的巡迴展;以及2000年發起,被視為世界最大藝術活動之一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皆可看出他充滿草根及社會性的藝術理念。via

▲隸屬四國的香川縣直島町,人口近4000人。福武總一郎承接父親福武哲彥欲打造直島成為藝術島的夢想,花費二十多年建造直島文化村,並於1992年請來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出兼具美術館與住宿功能的「Benesse House」(上圖)、1998年則啟動家屋計劃(Art House Project),可稱作是瀨戶內海以藝術活絡島嶼的起始。via

時空轉變,瀨戶內海過去的海運價值日益消失,甚至因工業移植、礦產開採形成廢棄島,或者成為病患群聚的「隔離島」。年輕人移居城市,人口老化(許多島嶼平均年齡高達75歲)的小島群充滿蕭條與寂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他們帶來的充沛活力。島民從懷疑觀察,到改變接受,最後決定融入參與,許多空屋、民家、廢校有了新風貌。藝術能促使如此巨大改變的力量,或許是我們都不曾想過的。

▲幾乎失傳的傳統製船工藝,透過本次藝術祭重新復甦。(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綠.建築家》很榮幸邀請親自前往見學走訪「201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身為日式空間觀察家的他,帶著開放學習的心,吸收飽滿的能量回國後,以藝術及建築探訪的角度與我們分享這場精彩的跳島旅行!

▲《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右一)與本次團長—建築講師王增榮(右二),以及同行夥伴於犬島合影。

序章:人、環境與藝術的共同脈動

承載旅人期待的心,船隻隨著浪潮前進,踏上島嶼土地的第一步,深吸一口只屬於海島的空氣。跟著朱設計師的視角,我們即將看到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將以瀨戶內12座島嶼為舞台,展開與環境共生的藝術活動。

參與這場藝術祭典,不再是處於封閉空間的靜態欣賞,而是要備有足夠體力,用雙腿步行,搭乘船運,闖過一座座島嶼,以冒險的心態一睹藝術與建築的精彩。藝術不只是供奉於殿堂的作品,而是必須打開五感親臨體驗,海、島、生活、藝術、人相互融合的另類饗宴。

醤の郷—小豆島

第一站,小豆島。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是瀨戶內海中僅次於淡路島的第二大島。由土庄町和小豆島町所組成,約3萬人居住在此。

自古被稱為「紅豆島」,在「古事記」中建立的時間僅次於岡山的兒島。小豆島擁有高低起伏的地形,自然資源也相當豐富,在豐臣家滅亡後使用小豆島出產的石頭來修建大阪城,因此島上留下許多石頭遺跡。而在江戶時代出產外銷島外的鹽、醬油、麵線,至今醬油和麵線仍是小豆島的特產。

▲用醬油做的布丁,「嚐起來依然是『甜』的!」朱設計師笑著說。

▲《小豆島社群藝術計劃》,由建築師山崎亮帶領旗下的studio-L和小豆島町民共同參與製作而成。這一透著金色光芒的耀眼牆面,其實是將便當盒裡使用的小醬油瓶,混合醬油及不同比例的水,創作出不同濃度的色階並排列黏貼而成。(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約100年前,小豆島是日本首次成功栽種橄欖之地,又被稱為「橄欖之島」。自江戶時代開始盛行戲劇表演,全盛時期有30間劇場。此外,1954年木下惠介執導的日本經典電影「二十四瞳」以昭和時代戰亂背景的小豆島為舞台,從此聲名遠播。

▲本次藝術祭作品——韓國藝術家崔正化《太陽的禮物》。靈感來自「橄欖之島」,將橄欖樹葉作成一頂桂冠,臨近一看,葉子上還雕刻著島民對於未來夢想的文字。(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小豆島之光/王文志

在小豆島上,朱設計師推薦必訪的作品之一為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團隊,以及中山村民、小豆島町辦公室及義工小蝦隊等合力完成的《小豆島之光》。

「島嶼幽靜的面貌少了些許活力,因此王文志希望能透過這個作品帶給村民及土地代表希望的光芒。」朱設計師說,夜幕下的《小豆島之光》璀燦亮麗,廊道上佈有七彩LED,光明奪目的樣貌,被人們稱之為超大型的「夢想之屋」。或許《小豆島之光》之名便是因此而來。

▲《小豆島之光》矗立在溪谷及梯田之中,王文志以編織建築藝術聞名,他利用5000根當地竹子製成,厚實飽滿的竹編外型充滿特色又不失其在地性。

▲竹編甬道銜接主體,緩緩步入接收從間隙灑進的光源,形成人、作品與光影之間的對話。

▲中間為一個巨型的圓頂劇場形式,藝術家在頂端開了引進光線的圓洞,為陰暗處帶來光明,亦象徵著「希望」。人們或坐或躺的在此處休憩,享受竹特有的清涼感受。

◎世新新聞專訪王文志《小豆島之光》

◎TVBS新聞台走訪《小豆島之光》的影像記錄

葺田八幡神社休憩亭/西澤立衛,2013

來到小豆島,朱設計師還推薦另一處建築迷必看的公共藝術作品——《葺田八幡神社休憩亭》,創作者即是享譽國際的新生代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

這項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於廢棄校舍改造而成的「福武之家」旁,西澤立衛特地為其打造由兩片弧形鋼板結合而成的露天休憩區,充分展現強調與當地互融的理念。

▲西澤立衛利用上厚約6厘米、下厚約19厘米的弧形鋼板連接而成。

▲下方放置的長凳可容納20多人,參觀者有秩序地脫鞋入內參觀。

▲百年老樹理當原封不動保留下來,鋼板則挖空穿過老樹,反倒使樹葉成為最天然的屋頂。在建造過程中,沒有使用任何一根柱子,它就這樣低調地隱身在大自然當中。

這個作品恰好連接福田小學與古老神社,不僅可作為遊客的休憩區,翹起的鋼板也呼應了神社的屋頂,「那巧妙的鋼板弧度就像是軟布垂吊般,相當自然!」朱設計師讚賞道。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所要傳達的精神,也在此作品當中體現。它不只是一項藝術作品抑或是建築物,而是揉合當地環境、歷史、人民,具有生命的公共空間。

戀戀山城—男木島

遠遠望向另一座即將前往的島嶼,聯想到台灣山城「九份」,是朱設計師踏上男木島的第一份感觸。

船隻停憩的港口休憩所是第一件遇上的藝術品——Jaume Plensa的《男木島之魂》。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玻璃屋頂上寫著各國語言,利用文字排列所映照出的影子相當具有藝術效果。」朱設計師談到男木島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是這一座光看影像便震懾住我們目光,如藝術般的建築體。

男木島面積1.37平方公里,人口約160人。因少有平地,整座島以高低交錯的階梯,以及在斜坡密集處建造的民房構成。重疊的風景,隨著細長的坡道連接到頂部,藍天與小島的銜接處充滿綠意盎然的景色。爬上細窄的路徑、曲折的坂道,途中與裝置藝術及居民的邂逅是旅人所期望的驚喜。

(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這是藝術家真壁陸二的作品,朱設計師說「當燒杉遇到色彩,就是建築與藝術的美好邂逅。」

其中,朱設計師特別談到與推著「ONBA」居民的偶遇。疑惑小車的用途,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被稱為「乳母車」的島上特有用具。由於男木島的山路曲折狹窄,搬運貨物或日用品爬坡相當吃力,因此「乳母車」便用來取代為迷你的運送工具車。

▲2009年有一群香川縣居民,將這些乳母車改造為藝術品,並成立ONBA FACTORY。圖中看到的「ONBA」已變成色彩繽紛、造型俏皮趣味的展示藝術品。(上圖由瀬戸内国際芸術祭官方提供)

策展人北川富朗曾說:「我期待藉由藝術祭的舉辦,讓都市人親近久違的自然與清新純樸的人際關係,也希望藉由藝術的介入讓在農村生活的人們能夠享受當代藝術。」

「藝術在這裡也許是一種手段,但是藝術卻結合了都市與農村的人們,並且激發人們更多的想像力與熱情,人類透過藝術得以再次省思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序章到此告一段落。編輯真心建議請繼續踏著步伐看下去,尚有四座因藝術重獲新生的島嶼等著朱設計師引領大家觀賞。

※報導專頁:interior.housearch.net/op/lifetour

※延伸閱讀:

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上)

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下)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

Setouchi Triennale 2013

官網:setouchi-artfest.jp

FB:瀬戸内国際芸術祭/ART SETOUCHI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了立春天氣就一天天的暖了,當看見枝頭冒出新芽,會感受到寒冬的腳步漸遠,而新的希望已經蘊釀。走在台北街頭會發現,不僅是植物生意盎然,許多閒置的建築也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例如位在大安區,原為錦町宿舍的「樂埔町Leputing」。

台北市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包括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老房子,這些房子佇立在流動的時空中,逐漸蒼老而凋零,亮麗不再的外表對市容以及周遭居民都成為壓力,所以2013年台北市文化局開始舉辦老房子文化運動,將台北市閒置的老房子,承租給民間企業維修和營運。而長期關注都更計畫的立偕建設,除了提出具體的大型專案外,更透過立偕生活文化團隊,傳達文化是生活的總和概念,推動「種子計畫」,透過藝術、展覽,讓空間成為藝術與城市對話的媒介。

而最新的種子計畫─歷史性建築再利用:文化創意空間,便向市政府承租錦町舊官舍,負責維修與營運,希望完成後的新樣貌能融合各種生活美學,化身人們探索城市時,一處心靈休憩的據點。所以邀請了知名策展人胡朝聖擔任藝術顧問、「比格達建築世界」主持人王增榮擔任空間再利用顧問,融合建築與藝術,期望能將此地打造成「快樂的沃土」。

▲《綠.建築家》特別邀請樂埔町建築再利用顧問─王增榮老師(左)親自導覽樂埔町空間,和我們分享老屋再現風華的故事,並與擅長日式空間設計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右),共同細數空間的點點滴滴。

蔥鬱向榮

採訪當天是今年冬天最冷的一波寒流,我們從街道遠處走來便看見前方素白的門廊,和兩旁由墨黑格柵所組成的圍牆,透過空隙可以看見庭院內層層的綠和屋上黑瓦。樂埔町有一種迷人的氣息,他很典雅,很有韻味,但是在細節的地方加上一些現代元素,讓一切彷彿不再是20年代的延續,更多了些令人想一探究竟的神秘感。

▲走進樂埔町大門,就將周遭的喧嘩留在外頭,所有的車水馬龍似乎都退得很遠,遠到時光之外。

負責建築修繕計畫的王增榮老師提到,樂埔町的格局和齊東街的老房子相似,都有前院和後院,屬於日治時期科長級的官舍,在台灣光復後這些官舍大多分配給公務員居住,然而當時的屋主可能無力維護日式庭院,所以庭園造景也就被改為平整的草皮或是家庭菜園。和樂埔町不同的地方在於,齊東街老屋由政府出資修繕,所以庭園大多維持現有開敞平整的狀態,相較之下樂埔町在修復的時候,認為庭園屬於日式建築氛圍的一部分,所以特別邀請日本景觀設計的專業團隊Landscape Design來台,量身打造細膩清雅的庭園造景。

王老師告訴我們,提起日式庭園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就是枯山水,然而日本住家的庭園大多以茂盛的花草樹木為主,透過植物感受四季的流轉,所以特別種植了櫻花、楓木等季節感強烈的樹木。前院的草木設計與地板石面採平行方向,帶點現代風格的秩序排列,以不同顏色、種類的植物,搭配碎石、亂石等,交融出整齊中帶有意趣的樣貌。

▲造景中的亂石由日本老師傅親自挑選,部分使用庭園原有的石頭。而日本造景團隊也堅持前院鋪設的地面石板一定要厚達6公分,強調夠份量才能凸顯質感。

▲從老房子拆下來的舊木料,透過旅法藝術家邱承宏的創作,化為一隻雄鹿造型的作品「歷史之角」,象徵著樂埔町的再造與新生,輕靈的姿態彷彿從森林中漫步而出,與城市中的我們偶然相遇。

相較於開放而活潑的前院,隱密的後院則是融合枯山水、石燈籠等傳統意象,打造出靜謐的空間感。日本景觀團隊用心打造庭院的完整性,在與隔鄰相接的圍牆內,重砌一道帶有橫線裝飾的分隔牆,另外在原來牆面處種上修長挺拔的青竹,等到夏季竹葉茂密後,自然成為樂埔町與鄰居間的自然屏障,還帶點風雅的韻味。

▲日式庭園是阡陌世界的微縮,將無限的大千納入有限的空間,讓每塊石頭、每株草木都有自己的意義。

▲日式庭院重視「水」元素,用以增加視覺上的變化,樂埔町雖然受限於環境無法創造湖景或流水,仍改以水盆來代表。

讓建築蛻變新生

樂埔町的定位是歷史建築而非古蹟,王老師說道:「古蹟的修復標準是要修舊如舊,因為除了可見的物質之外,還包含了歷史和文化的內在意義。但老房子就不同,我們可以修舊如新,在舊有的框架中去變化,展現出一種新的想法和概念。」雖然歷史建築不像古蹟一樣有嚴格的修復標準,但修繕的方向也需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如何保留舊有的樣式風貌,又融入現代的習慣和格局規劃,讓修繕團隊花了好一番工夫。

▲從玄關向前延伸,具有遮雨功能的部分稱為「車寄」,過去可將車輛停靠於此,讓使用者不需日曬雨淋,是建築的主要出入口。頂上的黑瓦新舊並陳,部分使用原建築保存良好的物件,並加入式樣相近的新瓦,採用專業古蹟修復法,忠實還原錦町宿舍過去的外貌。

樂埔町一開始是官方宿舍,在格局設計上以居家使用為主,如今要轉變為商業場所,勢必在格局上有所調整。原來的宿舍格局從玄關進來後,右手邊為洋室的起居室,正前方便是和室客廳,及與客廳相連的臥室,後方還有另一間和室,並配有廚房、浴室等。

新的空間規劃保留原有洋室作為用餐包廂,將和室客廳和相鄰臥房打通為一個大的用餐區,並將和室的入口從玄關側改為後院側,讓原本的動線由直線變得迂迴。這樣的作法使原來自由且不定向的動線,變得集中與具有展示空間功能,更加符合商業場所的需求。

▲洋室保有原本的樣貌,透過兩扇高度略低的大窗,坐下時恰好可以欣賞前院景色,從植物的變化感覺到濃濃的季節氛圍。

▲特別將傳統「編竹夾泥牆」工法分階段展現,讓來訪的客人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拉門玻璃下方選用霧面材質,保持空間隱私性;上方選用清玻璃,讓座位區的燈光可以透出來,也增加玄關的端景深度。

▲原有的廚房不敷使用,所以在屋外另外搭建了一個烹調空間,但仍保留原有的廚房送餐口,現在樂埔町的餐點還是從這個近百年的送餐口提供,由服務人員送到客人的眼前。

如同文章有起、承、轉、合的層次,建築也是如此。迂迴的動線創造了一種觀察的指向,在每一次的轉角堆疊更豐富的視覺感受。例如從玄關到座位區的路途中所經過的一段廊道,運用過去房間收納用壁櫃的深度,改造成展示平台的小藝廊。樂埔町的主軸是將食、藝、景三者結合,從最日常的食衣住行融合生活美學,所以在打造景觀與提供美食之外,更邀請國內知名色彩學者與植物染藝術家曾啟雄教授,將作品陳列於小藝廊中展出,更不定期推出創作課程。

▲廊道另一側是略為下凹的浴室空間,創造出挑高的視覺感,地板及部分牆面以小馬賽克磚拼貼,重現過去的浴室特色,材質部分用溫潤厚實的木頭與冷冽輕盈的鋼材對比,有種矛盾又互補的美感。上方設有金屬框架與投射燈,未來同樣可作為展覽空間。

穿過小藝廊來到主要座位區,可以看到這個和室客廳和臥房打通的大空間,雖然內部陳設改以西式為主,但保留了和室重要的元素「床之間」,將樂埔町的核心精神展現在其中。王老師當初在挑選家具和燈具時,希望能表現出和洋混合的風格特色,又不搶走老房子本身的風采,所以選擇了線條比較簡單俐落,色彩與空間相呼應的單品,調和出具有西洋美感的典雅風格。

▲左邊的「床之間」是和室中的重要裝飾空間,往往擺飾有掛軸、武士刀或藝術品等,呈現出精神生活的主軸;右邊的「床脇」則設有棚架,展示具有生活感的物品。

▲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欣賞後院枯山水,感受到的氛圍不同,下回來到樂埔町,不妨靜下心來體會空間的層次感。

▲老房子過去以檜木為主要建材,現在依然可以聞到淡淡的香氣,修繕時留下部分保存良好的木料和架構,將塌陷不堪使用的地板換成色澤相似,卻更耐用的木材,配合現代人的習慣,樂埔町入內不需脫鞋。曲尺型(類似於L型)的建築使得格局變化多端,也創造出更深遂的空間效果。

▲樂埔町兩側建築較高,特別在簷下添加了捲簾,增加室內隱密性。

深入了解樂埔町後,可以發現修繕團隊將原來的空間去蕪存菁,在建材和工法上盡量保存日式建築特色,僅拿掉部分腐朽的建材,並在格局上略作變動。這依然是一棟充滿日式風情的建築,但融入許多現代的思維和習慣,讓老屋蛻變新生。王老師告訴我們,樂埔町在修繕期間就受到附近居民的關注,正式營運後,更有曾經居住在錦町宿舍的客人前來用餐,興奮的細數樂埔町的今與昔,這樣的回饋是一種無形但滿溢的收穫。

▲樂埔町的誕生,不僅活化了建築,更訴說著老房子的可能性,作為幕後重要推手的王增榮老師,透露未來還有更多的計畫待完成,讓我們充滿了期待。

空間觀察家: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

時常關注日式老屋,本身也多次前往日本見學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對於老屋再運用有獨到的觀察與見解。朱總監表示:「在台灣許多日式老房子翻新的案例中,大多關注在建築本身,像樂埔町這樣將庭園一併修復的案例相當難得。」日式庭園不只是空間的點綴,特別是枯山水,更是文化和民族思想具體而微的展現,來到樂埔町,我們不僅由外而內深入一棟建築,更是了解一個空間設計者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

朱總監也提到,日式建築的特色之一,就是空間具有彈性。像是樂埔町的大用餐區就是將兩個小空間合併起來,日式建築透過拉門的開啟和閉合去導引空間動線,比起固定式的格局更能依需求做變化。「在現今的室內設計中,也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規劃,打破格局只有開放或封閉的模式,創造出更具有機動性的空間運用。」

整體空間中,朱總監最欣賞的部分是格局變動後,展示用的小藝廊,「將必經廊道的兩側規劃為展區,很自然的就能吸引客人的目光,更為這段短短的距離創造亮點。加上廊道的端景是後院造景,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感。」樂埔町的佔地面積雖大,但建築卻不一昧的擴張,維持原有的小巧尺度,透過前後院的景觀營造,呈現完整的美感價值。

建築具有連續性,每一任主人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一些記號,今與昔、新與舊,都在樂埔町融合展現,等著人們發掘更多的故事。在採訪最後我們好奇詢問後院的踏石通往何處,王老師只是頑皮的笑了笑說:「大概就是通往幽微深處的小徑吧!」

樂埔町Leputing

電話:02-2395-168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67號

營業時間:每日11:30~22:00,用餐建議電話訂位

官網:樂埔町Leputing

FB:樂埔町Leputing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翻到最後一章──直島、淡路島,忽然一頓,靜靜思索起這位激發他進入室內設計界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大體而言,這兩個島嶼相對於整個2013瀬戸内国際芸術祭,主要是安藤忠雄發揮的舞台,眼前出現大片大片的冷與灰了嗎?

帶上你的夾克,歡迎入夢!

歡迎進場觀看清水混凝土的堅固柔情。

▲《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於淡路島夢舞台。

重新審視清水混凝土

經過多年設計經驗與世界建築洗禮,朱志峰設計師這次重回淡路夢舞台,當他看見大面積的清水混凝土昂揚在藍色汪洋與綠色島嶼之上時,內心有點衝突,水泥與自然的關係可以是和諧共生的嗎?它們是入侵者,還是彼此襯托呢?安藤忠雄是這麼說的:

「建築,要讓人能夠跟自然對話。」

「我的建築以少量幾種材料直接表現質感為特徵,至於空間的構成,我的空間並不直接反映功能。」

「日本是從人工環境和大自然的融合中發展出來的,它產生於對地形的識讀和對自然的意識。高速的城市化過程阻礙了建築從自然中獲得了幫助,而建築自身是無法創造怡人的環境的。」

依照這樣的理路,安藤忠雄高度重視自然,認為自然是幸福建築的必要元素,他選擇以「清水混凝土」構成建築空間,透過裸露空間的表現來喚醒身體對生活的感覺,以原型突顯人性。

「凡是我所追求的,是原型空間,而不是抽象空間。」

直島

直島(Naoshima)是瀨戶內海域中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島,本次「瀨戶內國際藝術季」的建築與展品包括直島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地中美術館、安藤忠雄美術館、藝術家改建舊屋的「Home Project」(家計劃),及宮浦港碼頭(Miyanoura Gallery 6)等展點。

▲島內與對外交通主要透過單車、客運與大船運輸等。(via)

▲直島美術館為安藤忠雄1992年作品。

同樣由安藤忠雄設計的李禹煥美術館(Lee Ufan Museum)展出韓國當代藝術家李禹煥的作品,館內清幽簡雅,以石材、清水混凝土、巨石、高柱為主體。

▲李禹煥美術館。(via)

▲李禹煥美術館以高柱、高牆、巨石為主體,喚醒人對環境的知覺。(via)

▲地中美術館(Benesse House Museum)。(via)

安藤忠雄曾言:「在我的都市住宅中,封閉的建築中都包含有數層的空間和庭院。室外環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斷了,一個新的獨立的世界在內部誕生。」也許這就是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的原型概念,一個被大自然包藏其中的地下世界。

地中美術館(Benesse House Museum)結合美術館與旅館兩種機能,旅行至直島,如果想找過夜的旅館,除了普通民宿,也可以考慮直接住進安藤忠雄設計的「Benesse House」(貝尼斯之家),徹底體會光影移轉間安藤美學。

▲安藤忠雄美術館Ando Museum。

◎Ando Museum開館 直島で建築家安藤さん設計


談到「安藤忠雄美術館Ando Museum」時,朱志峰設計師特別拿出建築講師王增榮撰寫的簡介,這是王老師為了本次比格達建築世界出團「2013瀬戶內海藝術祭」特別撰寫的內容,相當有趣:

「安藤要證明老拳擊手不死也不會凋零,硬要找個與自己路子相沖的傳統木構造房子來對手戲。明明空間狹小到不行,卻:現代VS傳統/水泥VS木頭/硬的VS柔的/傾斜VS端正,有什麼仗就對什麼仗,熱鬧得不得了。

別忘了,安藤起家靠的正是詠春拳那樣的路數,『房子不必大,有安藤則靈』,不是嗎?他是一代宗師葉問嚟咖!可惜,太窄不好拍,也不能拍,容易被發現,讓大家看看門面就好,抱歉!

最動人的,在館裡最深、最沉、最暗,也最狹窄的地方,安藤埋下自己的最核心,這裡最好只來一個人,靜下來跟他對話(當時,我腦裡想到星爺的「東遊記」:曾有兩個女子進到悟空的身子與一顆像椰子的東西對話,失禮啦)!

特別提醒大家,此屋門廊有陷阱,門簾後方暗藏橫樑,小心碰頭!」

▲安藤忠雄美術館Ando Museum。(via)

▲排隊進入Ando Museum。

▲朱設計師解釋「安藤忠雄美術館」簡介,後方為瀨戶內藝術季的展品景點戳記集點卡。

▲宮浦港碼頭(Miyanoura Gallery 6)上有草間彌生2006年作品。(via)

淡路島

淡路島隸屬於兵庫縣,位於瀨戶內海的東部,介於本州的神戶與四國之間,面積約595.85平方公里,總人口數超過14萬人,島上最大亮點為安藤忠雄2000年建築—「淡路夢舞台」。

▲淡路夢舞台表現安藤忠雄一以貫之的語彙,在清水混凝土與光、影、水、樹木等自然因子之間撞擊人性化思維。

問到已經造訪過淡路島數次的朱志峰設計師下次還會想去看安藤忠雄的淡路夢舞台嗎?

朱設計師不加思索地點頭,表示想親自見證「時間」究竟能在建築自然發揮多大的魔力,不管是不是參與三年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只要有機會,都會積極跟建築打聲招呼、照照面,藉此累積、刺激內心的設計靈感寶庫。

這也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舉辦初衷吧!以「海洋復權」為主題,邀請各地的好朋友前來認識瀨戶內海域七百多座小島,去進一步發現不同季節、不同場地的獨特文化內蘊。

 

「關於建築有很多種看法。然而,廣義地來說建築師城市的一種重要組成因素,建築師應該承擔對城市的責任。」

──安藤忠雄

期待更多有抱負的建築師、藝術家及對品賞力的朋友一同進步,飽滿的藝術饗宴就發生在你我之間。

Keep Going!

(via)

※報導專頁:interior.housearch.net/op/lifetour

※延伸閱讀: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上)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

Setouchi Triennale 2013

官網:setouchi-artfest.jp

FB:瀬戸内国際芸術祭/ART SETOUCHI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漂浮於瀨戶內海中的諸多島嶼,各有其特色與風貌。踏上犬島與豊島,《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站在欣賞藝術設計的角度,融合對日本文化的熱愛與豐沛的知識,帶回了許多生動的故事。

讓我們想像自己一頭栽進這座地圖上很難發現其存在的小島,感受風的吹拂與文化的淬鍊吧!

《犬島》傳說、歷史與現代藝術共存的島嶼

靠近岡山的犬島(inujima),因島上有塊像狗的大石頭而得此名,從封建時代盛產花崗岩開始,到20世紀初的銅精鍊所,這座小島一直是工業用地。後來由於銅價下跌,精鍊所也跟著關閉,變成廢墟的工廠沒有被拆除,反而存留至今被指定為「現代工業化遺產」,亦是不少知名日本電影與戲劇的拍攝景點。

2008年,該廠遺址加入「犬島藝術計劃」,將現代藝術引領到島上,也帶來了遊客與觀光熱潮。以瀨戶內諸島為舞台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結合了島嶼文化、自然景觀與現代藝術的感性之旅,犬島也包含在其中,這座美麗的小島,呈現了近代工業的縮影,遼闊的天空、深邃的大海、封印歷史的古老遺跡、以及純樸真摯的島民,一切一切,都距離生活在高度發展的都市中的我們很遙遠。

▲犬島位於圖中A點,相較於瀨戶內海的其他島嶼面積非常小。(此為Google Map截圖)

朱設計師從南方的高松出發,乘船直抵犬島北側港口。踏上岸邊所見之第一棟建築是顧客服務中心,裡面有咖啡館、諮詢處、醫療處等,外牆表面使用燒杉手法,非常透徹、細緻且實用性高,一片片木板與純粹的黑,蘊藏著日本建築文化的精髓,令人驚艷。

從港口走到精鍊所約10分鐘路程,沿著海岸,享受大自然洗禮,慢慢朝著一段具衝突性的場域前進。何以這麼形容?你先想像一下以前瑞芳的礦坑:充滿燃料煤味、陰鬱幽暗的地底通道,將類似的時代背景搬到犬島,但其所呈現在遊客眼前的,卻是衝擊視覺感官的現代藝術作品。

犬島精鍊所/三分一博志,2009

啟用於1909年的銅精鍊所,是日本轉往文明開化時期,接受西方科技的歷史據點;長期棄置至2007年,福武集團進入犬島後將其保留,並延續過去精鍊所將煉銅留下的殘渣回收作磚塊的精神,配合在直島處理Art House Project的模式,將精鍊所重複利用轉化成美術館。

建築師三分一博志利用原先工廠運送煤炭至鍋爐的管道,與排除廢棄的煙囪結合成自然氣流循環系統,使鍋爐區成為展示空間,並展現綠建築設計的巧思。館內收藏了作家三島由紀夫故居的殘存家具,由藝術家柳幸典將這些門、窗等素材轉化成裝置藝術。

▲由於官方限制無法呈現精鍊所內部照片,著實可惜,不過煙囪外觀倒是相當莊嚴有氣勢。

內部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全然的「黑暗」,然後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中,有道引領人們前進的光。

「銅精鍊所是一個個廢棄的坑道,裡面全是暗的,在這麼大的基地裡沒有燈具,只有一道光從地面射入,藉由每個轉角所放置的鏡面,以反射原理引導人們前進。踏入隧道中,你只能看著地上的餘光與遠處的微光,慢慢向前走,然後會摸到一面鏡子,感覺稍微有點安心,再轉個彎繼續走;眼前畫面一直都是鏡面反射的你自己和光而已。

不要以為地道一定悶熱潮濕,精鍊所內部相當涼爽,空氣流通使用了綠建築手法的特殊設計。不改變原本廢棄狀態,而去思考如何呈現一項藝術展出,非常厲害!」朱設計師形容。

▲唯一的光線入口。

沿著原路往回走,港口西側是犬島主要的村落所在,這裡有著另一項藝術祭的重點作品:藝術家屋計劃。

藝術家屋計劃Inujima Art House Project/妹島和世,2010

將犬島聚落中星羅棋布的廢棄家屋,重新修築或再利用作為藝術展覽空間,主要由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除了收藏與展示藝術,同時也提供適度的設施讓居民停留,像社區營造般引進參觀人潮,以活化因產業停滯而使人口外移、逐漸蕭條的社區元氣。

妹島使用了壓克力板、鋁金屬板等與犬島當地無關的現代材料,成功透過不因循既定作法,而使這些新元素與原生環境產生融合的對話關係,為社區環境增添了新的風貌。

▲A邸/Reflectwo,在外型呈花瓣狀的環形透明壓克力壁板中,由藝術家荒神明香運用人造花瓣在空中懸浮交錯地排列,融合了藝術、建築與島上人民風情,彷彿花團錦簇的萬花筒。

▲S邸/Contactlens(荒神明香作品),將無色透明的圓形凹透鏡嵌入牆上,以不同尺寸組合排列,彷彿透過隱形眼鏡般觀察周邊事物時,景色會變形扭曲,感覺特別有趣!

▲中之谷東屋,裡面放置了幾張由SANAA所設計的Rabbit Chairs,主要用途是提供休憩與遮陽的涼亭。

「大部分遊客不會發現,但此作品最厲害的是它的天花板!使用細支柱支撐鐵板,也是妹島和世的特色之一,這種金屬製的圓頂就像一把鐵傘,照道理說,經過太陽長時間照射會使底下非常悶熱,然而在妹島的作品上,我看不到輻射熱的問題。

圓頂以細膩的手法開了無數個極小的沖孔,使熱氣容易透過微細的孔發散出去;下雨時會微微滲水進來,雨水不會直接滴落,而是沿著天花板的弧線流到外面。這讓我聯想到豊島美術館地面滲水的景象,有異曲同工之妙!」朱設計師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村落中的普通民宅,牆面也使用了燒杉,卻在交接處壓一條木條,在古老技法中展現了創新的設計。

▲可愛的路標,充分表現了犬島與家屋計劃的特色。

《豊島》清靜、與世隔絕的湧泉之島

豊島(Teshima)是瀨戶內海中第二大的島嶼,僅次於小豆島,島上約有1000人居住。擁有得天獨厚且豐饒的農漁物產,雖然曾在80年代因廢棄物投棄事件成為日本焦點,不過目前問題已逐步解決,豊島正努力振興中,轉型成為一座藝術之島。

遊客較少的豊島給人一種空靈感,相較於觀光興盛的直島,交通稍嫌不便、也沒有商業化的氣質。而這座島上最值得一探究竟的,不外乎是遠近馳名的「豊島美術館」。

豊島美術館/西澤立衛,2010

水滴造型的美術館,由與妹島和世一起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西澤立衛所設計;基地位於視野開闊、佈滿梯田(日文叫做「棚田」)的山丘上,面向海洋,從遠遠的山坡上往下看,便能發現兩座圓弧建物,其中開了兩個洞的是美術館本體,另一個則是販賣部。

這是一間為了展示藝術家內藤禮作品而量身打造的場館,以「水」作為主題的美術館本身就是藝術品。從此處可眺望不同角度的瀨戶內海,融合了自然地景卻低調不破壞景觀,讓陽光、海風與水都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

▲豊島美術館建造過程影片。

「聽完老師講解並看過YouTube後才知道,原來豊島美術館是用『堆土』手法建造而成!先在地上用土堆出圓弧形的模子,在上面打鋼筋、造板模並灌漿,接著等待六星期,使其乾燥,再用小挖土機將裡面的填充物挖走,便灌出了像蛋殻薄膜般的外型。其實製作過程不算難,真正了不起的是內部氛圍與地面上的水珠。

一踏入館內,便能感受到一種磁場,讓人覺得幽靜、舒服;裡面什麼都沒有,只在空中綁了兩條線,隨著自然流動的風搖晃著,呈現不同形態,很耐人尋味。你會覺得『好簡單!可是怎麼會這麼奧妙?』由於回音效應,講話要非常小聲。

些微傾斜的地面會不定時冒出水珠,無定律地、緩慢地流動著,兩顆水珠結合在一起變成更大的水珠,再繼續流動……。我們就只是在這個蛋型空間內觀賞水流動態,大部分的人或坐或臥、或站或趴,在很近的距離感受這些,沉澱自我、思考或放空。」

▲無中文字幕,但我們依然能藉由影片欣賞美術館的內部,感受連呼吸都顯得深刻的氛圍。

沒有任何展示物件的豊島美術館,在風吹、水流中呈現無解釋的型態與狀態,每個人體悟到的或許不同,但感受到的震撼與動容想必是類似而無法言喻的吧!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帶來了藝術作品與觀光人潮,也替島上增添了活力與生氣,不曾改變的,大概是長久生長在自然環境中人們的純樸性情吧!

下一站,我們將前往直島,探訪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用清水模打造的極簡舞台,什麼叫做經典?在「歷久不衰」四字背後蘊藏了多少巧思與意念?請拭目以待。

※報導專頁:interior.housearch.net/op/lifetour

※延伸閱讀: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下)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

Setouchi Triennale 2013

官網:setouchi-artfest.jp

FB:瀬戸内国際芸術祭/ART SETOUCHI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度相配,也學著用日本人100公分以下的視角領會含蓄與協調之美。」能夠用這樣的高度來欣賞美,領受的風情自然是立身者看不到的細膩,這是我們在《衛屋茶事》嚐到的第一道和風哲學美。

▲日式空間設計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

還原格局,回復日式宿舍原來的樣子

劉上鳴大學唸的是服裝設計,沒學過建築或空間設計,抱著對老房子的熱情與愛戀,在府城實踐他的建築夢。租下兩個居住單位打通改造,根據原始構件與建材還原格局面貌,原本消失的土間(注:類似現在的玄關,是室外與室內的過渡地帶)、凸窗、床之間(注:壁龕,在房間角落設置內凹的小空間,比榻榻米要高一截,用來擺設裝飾品)、緣側、庭院一一被找回,讓日式房舍呈現最貼近原來的樣貌。不只忠實還原了空間架構,整體的和風氛圍也是劉上鳴的堅持,空間的構件如門窗、燈飾、櫃子幾乎是古董舊貨,有的是當年眷村改建留下的、有的是奔走四處尋來的,每個物件都刻畫著時代記憶,在《衛屋茶事》裡組裝合體,讓日式靈魂更加完整。

走訪過許多日式房舍的朱總監分享他的觀察:「《衛屋茶事》在空間的起承轉合上,鋪排得很完善,用故事敘述的手法將兩個居住區塊合而為一。」保留日式房舍的土間玄關,為空間做了「起」頭、拉開障子門,和室的打造「承」接了空間屬性、接著「轉」折進入第二個衛屋空間,驚喜著別有天地、最後發現每個區塊都被注入和風美學因子,老闆透過潛藏的意識美悄悄地整「合」了房舍。在空間裡頭流連,彷彿在閱讀故事書一般,引人入勝。

▲玄關牆上的「松皮菱」是日式家紋的一種,引用成為衛屋茶事的家徽,與庭院的松木相呼應。

▲茶室。原本的窗扇不是遺失就是被換成鋁門窗,全都是劉上鳴查找資料請師傅重新製作,而能回復一室的古樸。朱總監觀察到,衛屋的門窗具備日式工整幾何的特色,窗扇更是依日本生活習慣在下半段使用不透明材質,在每個小細節都不馬虎。

▲這一條室內緣側是連結兩區衛屋的室內走廊,也是「轉」入下一個空間的起始。

(注:傳統日本房子在靠近戶外庭院的地方會有「緣側」,也有避免雨水太大濺入室內的功用。)

▲這塊庭院在劉上鳴接手時,還是室內增建的房間,回復原貌後,不但是室內茶室的端景,也是體驗日式住宅的幽靜角落。

▲朱總監告訴我們,傳統日本住宅的色調以黑白為基調,《衛屋茶事》顯然捕捉到這個重點,讓空間擁有日宅單純古樸的原味。

環顧四周,榻榻米香氣撲鼻,以黑白為主調的空間,散發著古意,彷彿進入時代劇的拍攝現場,專擅日式和風的朱總監讚許道:「《衛屋茶事》的時代感掌握得非常好,好像把空氣凝結在昭和初期。」看過太多匠氣的日式空間,朱總監一進屋便感受到劉上鳴是用生活的角度在經營這間日式老屋,起源於對和風的投入與喜愛,將個人的美學體驗轉化成為空間的細膩表現,留住了時空的韻味,捕捉了昔日生活的片段。

找回遺失的日宅精神

茶室的座位就設置在房舍的「座敷(起居室)」與「居間(臥房)」,也特地保留日式居家的精神象徵——「床之間」,掛上字畫擺上裝飾,跪坐在前四席的榻榻米上,手裡端著一保堂的抹茶,身後是古意的窗、眼前有枯山水的景,而我們,儼然是造訪日式宅邸的賓客。

▲劉上鳴引領我們入座的座席,是傳統日本住宅接待賓客的席區,朱總監身後便是「床之間」(亦稱「凹間」)。此外,「床之間」前方的座位被視為「上座」,主人會安排最重要的賓客背對凹間而坐。

日本建築喜歡運用窗景為空間框出一幅山水畫,日本滋賀縣的MIHO美術館在大廳落地窗外植一株老松、讓青山映襯在後,經常走訪各地、閱覽過無數日本風景的朱總監對那充滿和風詩意的畫面總是難以移開目光,「坐在《衛屋茶事》的座敷望向坪庭,我看見跟MIHO一樣的風景。」朱總監分享道。《衛屋茶事》不只是在庭裡製作一幅枯山水的景,刻意使用雪見障子做為連結室內外的窗,白牆前的一株松宛如一幅叫人靜心的畫,而我們必須跟隨日本人跪坐的生活模式才能看到這般景緻,這是劉上鳴刻意布下的局,要讓進入《衛屋茶事》的人們戀上日本人看世界的角度。

▲日本滋賀縣MIHO美術館的大廳山水窗景。(Photo credit:朱志峰)

▲朱總監讚賞衛屋茶室在坪庭造景的佈局:「這裡有MIHO美術館縮小版的感覺,對美學要有一定的苛刻度才能製造出這般景致。」

▲日式住宅通常會有一間茶室與水屋,刻意在地板挖開一處四方形區塊,帶入燒水爐子的意象;也利用舊有廁所空間打造出「水屋」(注:位於茶室一隅,用來準備、清洗的地方),讓日本傳統住宅的詮釋更加到位。

▲對日式空間觀察細微的朱總監,前陣子才看到這種障子紙交錯的做法,前後交錯黏貼更能體現障子門的立體與骨感,光線穿透灑落的影子也使畫面更具時光凝結感。

《衛屋茶事》處處演繹著日式美學,除了一般熟悉的緣側與庭,這裡還有隱藏版的美學領略——要前往廁所必須先穿過庭院、經由木板步道才會抵達,劉上鳴說,這個設計靈感是來自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的一段文字:「日本的廁所一定建在離主屋有一段距離之處,四周綠蔭森幽,雖說必須穿過走廊才能到達,但蹲在幽暗的光線之中,沐浴在只門的微弱反射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庭院景色,那種心情,實難以言喻…不僅宜於月夜,更是咀嚼四季不同風華的不二之選…我不得不說日式建築之中,最可以歌賦風流的,非廁所莫屬。」藉由意象的仿效引入日式建築的風雅神髓,邀請訪客實際體會蘊含哲學的日式意境美。

▲通往廁所的坪庭,位於《衛屋茶事》第二個空間。

新的不要來,從細節品味舊時光

堅持舊的才有味道,也不喜歡仿舊的新製物,空間裡的構建或是家具都是劉上鳴到各地挖出來的古董或是舊貨新用,被蟲蛀過的柱條確認驅蟲後也把痕跡留下。也因此,《衛屋茶事》的古意氛圍是如此自然,有著京都町屋內濃濃的生活感。

▲這裡是房子的舊廚房,當時因為潮濕等因素在土牆外裹了層水泥,後經刮除留住了日式住宅的原始建材(右側牆)。現在則取用日式設計中對稱規律的精神,放張凳椅鋪陳端景。

▲《衛屋茶事》也有洋室規劃並結合皮件展示,將原始格局中的衣櫃改成收納櫃跟展示台面,延續「舊」的思想,不只「床之間」的茶櫃是日宅古物,桌子也找來舊門扇釘成桌面。

▲同樣都是喜歡日本傳統文化的兩個人聊起來特別多共鳴,這扇門片是劉上鳴在台南的老玻璃店找到的,從華麗的玻璃與分割推斷應是屬於以前有錢人家的,利用卡榫就能將玻璃取下;朱總監則進一步分享他過去習得取出雪見障子的做法。

▲有人說台南像是日本的小京都,總能在府城的巷弄裡挖掘京都味。你覺得呢?

《衛屋茶事》所要傳遞的和風美,不單只是「形」的存在,更多是「意」的體現,擷取和室框架、捕捉日本人的美意識,為空間烙下深刻的和風古都印記。劉上鳴表示:「設立衛屋的理念不是為了複製日本的文化,而是希望保留上個世紀在台南這塊土地上埋下的和文化種子。」在快速流轉的現代環境裡,能夠有一間歷經時代粹練的日式老屋,陪同我們咀嚼深厚而豐潤的日本品味,是件幸福的事呢。

▲「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左)與《衛屋茶事》老闆劉上鳴(右)合影。

衛屋茶事

Facebook:衛屋茶事

電話:0926-251-122

地址:台南市北區富北街72號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代的查某囡仔,講話攏金幼秀,剪一顆日本玩偶的短頭髮,穿著繫有腰帶的連身裙,靜的時候端莊嫻雅,動的時候婀娜多姿。彼時西式教育日漸普及,社會主張自由戀愛,跟喜歡的男孩子約會時,常常約在電影院或是擺著留聲機的咖啡廳,當低跟的娃娃鞋在磨石子地板叩叩答答地踏出青春戀曲,即使隔著蕾絲手套,也抵擋不了另一端傳來的熱戀心跳聲。

昭和7年(西元1932年),冬天的府城歡天喜地開了全台第二家百貨公司,自此而後,台南人的休閒娛樂全圍繞著俗稱「五棧樓仔」的「林百貨」開展。82個年頭過去,林百貨走過繁華、戰火、經營移轉與長期閒置,就在即將被年輕世代遺忘的時候,1998年台南將林百貨列為市定古蹟,耗資8千多萬及3年時間修復,終於以文創百貨之姿在2014年6月14日重新開幕。

咱們的林百貨走過這條舊古蹟活化新生的路,究竟歷經多少美麗的付出?《綠‧建築家》特別邀請推廣日式空間文化的《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親身回到台南市實地訪察,重視古蹟和愛惜地方文化的朋友,請務必和我們一起走一趟!

▲誕生1932年,2014年整建後重新開放後的台南林百貨。via

▲2013年6月30日林百貨開幕儀式由「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帶來「昭和摩登」表演。via

▲本文由推廣日式空間藝術的《玳爾設計》總監兼「日式空間設計觀察」主理人朱志峰擔任品味顧問。

古今對照,回溯林百貨

林百貨(ハヤシ百貨)座落於過去的台南銀座區「末廣町」,因樓高五層,台南人俗稱「五棧樓仔」,創辦人為日本山口縣人林方一,1932年12月5日林百貨正式開幕,僅比號稱「七重天」的台北菊元百貨(已拆除)晚幾天開幕,成為台灣第二家大型百貨公司,令人遺憾的是,林方一在林百貨開幕5天後病逝台北。

林百貨最初由當時任台南州地方技師兼台灣建築會台南州支部長的梅澤捨次郎設計,屬末廣町「店鋪住宅速成會」街屋中最大的一間,當時受國際建築樣式影響,加上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使鋼筋混凝土建築開始成為潮流,建築外觀主要以洗石子或者面磚作為模仿石材或磚紋的裝飾。

▲昭和時代的林百貨。via

▲林百貨座落於以前的銀座通(今中正路)。via

▲林百貨創辦人林方一全家福。via

▲林百貨建築外牆的【溝面磚】,是1920年代日治建築常見的建材,台灣大多於北投窯廠生產,日本稱之為スクラッチ・タイル(scratch tile),凹凸不平的表面最常做成十三溝,也被稱為「十三溝面磚」。由於工法已失傳,負責整修林百貨的徐裕健建築師,花費長久的時間研究並反覆燒製,還偷偷保留一塊燒錯的溝面磚標誌過程的艱辛。via

▲舊時俗諺:「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世界第一爽。」「流籠」為電梯的台語,當時林百貨是南台灣最早擁有現代電梯的少數場所之一,並且有穿著制服的電梯小姐操作,相當新奇時髦。原【指針式電梯】載重12人,為配合保留原有的機械導軌結構,將電梯縮小為搭載6人的小尺寸,透明邊牆可欣賞風景。via

▲每層樓的電梯井道周圍均設有採光窗,為保護古蹟,希望訪客也能盡量多走樓梯。

▲【手搖式鐵捲門】以鐵鑄齒手動式裝置控制昇降,為當時相當先進的「防盜設施」,至今仍保留三座,在一樓大廳內側可看到部分組件。via

▲頂樓留有1933年設置的神社「末廣社」遺跡,當時侍奉會社主護神,為台灣僅存店舖建築內的空中神社,神明信仰雖已暫停,參訪民眾仍可參考標示牌瞭解歷史典故。

via

▲【頂樓電梯井】以八角樓瞭望台造型突出在神社旁,並以拱橋連結,原為電梯井及機房所在,1930年代還可以眺望運河及安平海邊,現因安全考量,拱橋至電梯井已封閉禁止通過。

▲憑藉著林百貨頂樓圍牆向外眺望,就是過去的台南銀座區「末廣町」。

▲在頂樓還可以發現宛如「石中劍」般的設置,導覽員表示可能是二戰期間的機槍架。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林百貨因鄰近市區政經中心受到戰火波及,現在頂樓仍留有轟炸及掃射的彈孔遺跡。via

▲頂樓設有郵筒供旅人遙寄來自府城的祝福。

戰後數年,改制後的台灣製鹽總廠(後改為台鹽實業)與「鹽務警察」共用林百貨做為辦公處所,頂樓則作為防空戰備之用,後來辦公處遷往健康路台鹽現址,空間長期閒置,直到1998年林百貨被列為市定古蹟,並於2013年修護完成,FOCUS(高青開發)取得委外經營權,以台南文化百貨的型態新生,主打在地品牌和文創商品,內部裝潢由台南藍曬圖設計師劉國滄負責,館內音樂則邀請風潮音樂總監吳金黛,針對1930年代鄧雨賢譜寫的台灣經典歌曲《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加以規劃,一一透過還原舊貌與結合現代科技的方式,重建台南林百貨的當代摩登。

▲朱志峰設計師早期專門負責打造百貨公司室內設計,參觀公共空間對樓層簡介及格局配置相當注重。

昭和時期林百貨各樓層規劃為:一樓販售菸酒、化妝品、和/洋菓子、小日用品;二樓販售小孩衣物、寢具等洋品百貨;三樓販售織品與服飾;四樓販售碗盤餐具、玩具、文具與鐘錶等;五樓為茶館、咖啡廳與洋食餐廳;頂樓為神社及觀景台。

整修後的林百貨,在樓層分配上也大致遵循昭和舊矩,幾乎每層樓都供應生活用品與飲食:一樓「台南好客廳」販售在地良品、伴手禮及京都名店「宇治三星園新町稻荷」;二樓「台南好設計」販售工藝設計品、花藝及「奉茶」茶館;三樓「台南好時尚」販售生活創意、香氛保養及蛋糕店;四樓「台南好文化」有林聚點藝文空間、林咖啡、風潮音樂;五樓「台南好美味」經營歐式餐館、大手燒白瀧酒造、日式關東煮、義式小酒館;頂樓「台南好風景」除了紀念品店,也可瞻仰神社遺跡與遠眺社區風景。

▲林百貨現樓層規劃圖。via

▲舊時林百貨一樓內部。via

▲現在一樓主要展售地方名產,包括台南老店舊來發餅舖、安平益生堂蜜餞、振發茶行等店家,空間氛圍營造出「台南人家的客廳」意象。

▲一樓大廳柱體,融合新古典古義與現代主義樣式,下半柱為洗石子。

▲一樓傢俱包括復古風日式花布沙發、牛皮沙發、老電視,值得一提的是,照片左方的玻璃展售櫃來自台南市李建畿先生的捐贈,當年他的父母都在林百貨當員工,日人撤台之際李父用一塊錢買下兩張櫃子,80年後捐贈回林百貨,別具歷史意義,開幕之初亦曾舉辦「阿櫃回娘家」活動。via

▲朱志峰設計師表示,林百貨從樓高、樑柱、門窗、管線配置……處處可見維護古蹟的用心,在台灣修復日式古蹟因老師傅逐漸凋零與技術失傳,保護與整修工程較日本國內有專業悠久的團隊更加不易。

▲林百貨內部的【彩色地坪】分為兩種型式:一是硬式、光滑面之磨石子地坪,另一種是軟式、彈性地坪,兩種皆為古法製造的灰橘相間磨石子地板,具耐久、耐火特性,含有木屑、合成樹脂,為當年引入的先進地板,深具建築構造的歷史意義。在林百貨二、三樓,建築師特別保留當時的地板舊跡。

▲林百貨也特別設計「磨石子筆記本」作為特色紀念品。via

▲服務員制服由服裝設計師竇騰璜、張李玉菁操刀,以林百貨地板磨石子色元素,設計出藍橘相間的復古長洋裝。via

▲林百貨面街部分均為大面開窗供觀覽街景,轉角處則輔以圓窗。

▲林百貨是當時該區最高的建物之一,面向運河及安平海邊的西側開了大八角窗方便鳥瞰落日遠景。via

▲窗戶造型也印成明信片供諳典故的遊客珍藏歲月林百貨。

▲台南市在清朝時被認為是展翅鳳凰的風水良地,有「鳳凰城」之美名,同時,日治時期引進大量鳳凰木栽植,「鳳凰花」便成為台南市的市花。圖為設計師Vie-Vie以台南鳳凰花設計印花圖案。via

▲三樓以鳳凰花圖騰為主題,向同在此設櫃的台南老店鋪「明林蕾絲」訂製「鳳凰絲緞」裝潢復古風情。

▲四樓的「林聚點藝文空間」不定期舉辦講座、展覽,活化文化能量。

▲台南「椪餅」又稱「凸餅」、「月內餅」,食用時一般將凸餅戳個洞,加入雞蛋,再以麻油、薑片下鍋雙面煎脆,最後灑上米酒噴香起鍋,是台南當地婦女坐月子期間滋補養身的營養食品。

▲以台南林百貨建築、Logo做為主題的紀念品還包括立體卡、御守及T-Shirt等。

▲林百貨夜景彷彿城市裡的一顆大燈籠,既溫馨又傳遞安全感。

品味顧問《玳爾設計》朱志峰分享

「林百貨」為日治台南歐風市街中的主要建築物,建築風格融合20世紀初的新古典主義及現代主義,可稱為折衷主義樣式,立面線條簡潔,又採用文藝復興的裝飾性建築手法,融古典於新法之中。「外溝面磚」採用綠、褐之手工抓痕溝面,是當時現代化的時尚建材,型式多元,突顯當年林百貨精品建築典範。

朱志峰設計師在林百貨開幕之初即先走訪過一次,這次再回來看經營數個月後的林百貨,發現人潮活絡過的空間,變得更有溫度,也更與周遭街區融為一體,真的做出了2014年版的昭和風味。

朱設計師意味深長地說道:「林百貨雖然叫林百貨,也不能用現代百貨的方式去經營,否則它就不是林百貨了!」

意指現代大都會裡的百貨公司都有寬敞挑高的空間,流行資訊瞬息萬變,更有絢爛的國際精品進駐,每棟百貨公司個別的差異性及地方文化代表性都不大,但古蹟活化的林百貨卻做得到全世界獨一無二,不僅能喚起日治歷史中的府城記憶,更能助現代台南一臂之力,整合地方資源,成為推動文藝交流的魅力場所。

此外,朱志峰設計師也特別提醒小心古蹟內人員承載問題,現在的林百貨最多容納470人,珍貴的日治時代文化建築,大家要以尊重、愛惜的心共同支持維護,回憶方能源遠流長,讓林百貨成為台南最溫暖的索引。

台南林百貨

官網:www.hayashi.com.tw

Facebook:台南林百貨

電話:06-221-3000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63號

營業時間:每日11:00~22:00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叮呤呤~食堂的木造滑門被一群正要進門的客人拉開、才剛緩慢地與門框碰上又被人從裡頭快速拉開,拎著好幾個餐盒準備送去對面的公會堂…櫃台內柳下先生一邊忙著接單、一邊吆喝廚房師傅們與外送小弟,吵雜人聲中帶著客人的嘻笑喧嘩與老闆的招呼聲……

站在「十八卯茶屋」建築物外頭,不禁想像著它在日治時期還是「柳下食堂」的盛況…

▲葉東泰是台南「奉茶」茶店創始人,二十多年前,租下一棟老建築開設奉茶,開始用茶領人認識台南,2012年進駐「柳下食堂」,在80幾年的日式老房子裡賣起台灣茶。

▲《綠.建築家》特邀日式空間設計觀察家——「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與我們一同探尋台南日式老宅的故事。

「柳下食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字,日治時期順著老闆的名字取名為「柳下食堂」,爾後文獻記載為「柳屋」料理,政府在1999年修復完成後,先是規劃為旅遊諮詢與伴手禮展售中心,2012年葉東泰接手,將「柳」拆成「木」與「卯」二字,成為「十八卯茶屋」。「卯」台語可讀「ㄇㄠ」,有壞掉的意思;在十二時辰裡是早晨五時至七時,有迎向曙光的寓意,用來表達「毀壞之前的重生」,這是熱愛老房子的葉東泰,對「老屋欣力」下的註解。

▲將不同時期的名字作成木牌放至於門楣,傳達此棟建築跨時代的紀念意義。

葉先生跟我們說起這間房舍的故事:台南很多建設源自日治昭和時代,在抗爭稍微平息的間歇時期,開始有了都市建設,例如在吳園(註1)腹地內新建供市民集宴會所用的台南公會堂與日治時代知名的四春園旅館,進而衍生了此一地區的飲食需求,約於昭和九年,日本人柳下勇三順勢在吳園設立料理食堂,一開始只做外賣,因生意興隆又開闢了室內座位。光復後成了公路局的宿舍,上下兩層樓各住著不同的單位,木造房子加上居住者多,難以維護便隨時間廢棄閒置,沒被列入古蹟的柳屋,卻在「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公會堂含吳園)修復計畫」中,幸運地與公會堂、吳園一同被保留下來。

註1:吳園,創建當時名為「紫春園」,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過去臺灣府城的枋橋頭一帶),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年或1829年)時,經營鹽業致富的吳尚新買下其宅地北邊荷蘭時期的通事何斌庭園整建而成。與霧峰萊園、新竹北郭園及板橋林本源園邸合稱「台灣四大名園」。(資料來源:wiki)

葉先生在台南老屋與文化方面扎根許久,對於柳屋的修復過程也略為了解,借來許多文獻資料讓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柳屋,柳屋是台南市少數僅存的日治時期食堂之一,外牆雨淋板構造,是日人初抵台灣時引進,曾在各地廣為流傳,但現今已無人使用,此類建築亦紛紛遭到拆除,唯有柳屋保存完整,負責修復公會堂的「曾國恩建築事務所」認同柳屋存在的價值,因此除了古蹟本體(公會堂與吳園),柳屋也被納入修復範圍,為消失的構造留下紀錄。

他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其實修復這間『柳屋』可說是賭一口氣!」修復初期有個日本建築系教授來評估,認為很多在關東大地震坍塌的傳統日式房舍,都得重蓋了,何況是在台灣的日式房子,「所以我們台南的老師傅跟建築師打定主意,絕對要完成修復工作,不能丟面子啊!」修復計畫主要恢復外觀原貌,並拆除建築物北側雜亂傾頹的增建物,內部壁面以白灰泥為素材,可以幫助濕度控制與隔溫,延續前人的建築智慧。

▲柳屋修復前的模樣。(Photo credit: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建築物北側雜亂傾頹的增建物。(Photo credit: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外牆的雨淋板構造是日治當時常見的構造技術,經過修復體現當年的日本風味,也見證日本文化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過程。

▲建築物內特地裸露一道牆,展示日本傳統建築結構「小舞壁」(こまいかべ),壁面內部以「竹編夾泥牆石灰」粉刷構成,所使用的竹材稱為「小舞(こまい)」。

▲對日式空間觀察敏銳的朱總監表示,雖然房子歷經時間與用途的變遷,仍能從格局痕跡推測初始的用途,「此處前後有兩座門框,推估應是當時的送餐廊道,而內部則是由榻榻米疊成的客室。」應證「柳下食堂」從外賣改為食堂的歷程。

用一杯茶認識台南,重現台南人的復刻回憶

「台南老房子這麼多,就是要讓人家休息使用,不是只有給人家看。」葉先生表示。台南的「奉茶」總店也是一間老房子,曾獲得台南古都基金會的老屋欣力「典範賞」,透過在老建築裡經營茶屋,讓旅人能夠坐下來喝杯茶,利用一杯茶的時間感受老屋,了解台南的「古舊」底蘊,也讓台南人有個地方能夠懷念當年。葉先生回想經營之初,有不少人跑來說他阿嬤年輕時住過這裡、或曾是「住戶」的老爺爺奶奶會來說很開心看到以前的宿舍變新變漂亮了,都讓他感動莫名。能夠重新啟用老台南人過往的生活場景,把他們記憶裡的畫面留下,讓台南多了一個懷念時光的地方。

室內保留了接手時的空間結構,一樓維持原有開敞的空間設置為飲茶區,二樓將三個房間規劃為三個展區,也是舉辦茶道、文創沙龍的場地,葉先生說,這麼做是為了降低餐飲使用的比例,減少餐飲對建築物的損壞影響,盡可能地讓老建物在餐飲經營下維持完好。

在一樓聊完柳屋的身世,我們喝下最後一口茶,腳步移往二樓,目前三間客室各為三個展覽項目,主題都緊扣著台灣這塊土地——懷舊物件的攝影、府城名人的畫作、以台語提的詩句…,在日本房子裡看展喝茶,哼著「思想起」的旋律,彷若於時空穿越的軌道上翻閱著台灣物語,「十八卯茶屋」在日式的骨幹中,滋養著台式內涵,「我們就算住在日本房子裡講的還是台語,我們的生活才是這裡面的主題。」葉先生笑著說。

▲謝敏行「台喃細語」展。以異鄉人的眼界訪問台南專業人士如建築師毛森江、劉國滄、書法家陳世憲等人,運用彩色鉛筆與手工拼貼呈現這些人的生命故事,圖中作品的主角為奉茶老闆葉東泰,以茶車構築的台南人情詮釋他的茶活人生。

▲另一空間展出謝敏行與攝影師鄭亭亭合作的影像作品,由謝敏行選物件、鄭亭亭找背景,一同捕捉台灣的古早印象。

▲在架高的茶室展出金工與陶藝茶具,葉先生因應展覽項目提了首台語詩,試圖傳達此展覽的台灣味。

對於葉先生在文化推廣的用心,朱總監非常讚賞:「不只推廣台灣茶藝,引入與台南在地相關的展覽內容,藉由國外藝術家的視角開啟自己人對自家土地的敏感雷達。」

複雜的時代情感,譜出台灣風味的日式曲調

這間昭和年間落成的屋舍,歷經「食堂」、「宿舍」、「販售中心」等身份轉換,最初的內部結構已不可考,只能根據日治時期的老照片進行外觀的模擬,我們在參訪建築的過程中,朱總監觀察到,此日式空間參和了居住者習性以及在地氣候、環境,轉化成為具有台灣性格的日式空間,所以會看到青色古意的中式窗花、與緣側相似的室內格局、略高略寬的窗戶形式…或許是因應台灣蚊蟲及濕度問題做的改良,意味著建物揉合台灣生活的可能情境。那些看似違和的構件,訴說不同時代異地生活的複雜情緒,兼容交錯的時代格局、因「人」而起的化學變化,共同交織出老房子深刻的時代情感。

▲「從室內的樑柱位置我們還能隱約觀察到當初的格局,低矮的窗戶可見當年的地面均由榻榻米組成。」朱總監說道。窗戶對應吳園的庭院景觀,當年「柳下食堂」地理位置的優勢可想而知。

▲二樓最大的客室,目前為謝敏行的作品展區,平時亦可做為茶道等藝文活動的聚會用途。

▲架高的茶室展區,值得一提的是,每回葉先生佈置展區時,總能找出展覽的核心價值並與現場空間調和相融。

在「十八卯茶屋」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精神的體現,而非日本風情的復刻與移植,即便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空間,也未必要原汁原味地植入日本文化才叫對味,走一趟「十八卯茶屋」,翻新我們對「日式空間」的既定印象,用開闊的心去觸碰,就獲得不設限的驚喜。

十八卯茶屋

電話:06-221-1218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台南公會堂內)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我總忍不住停下腳步觀察,日本的商業空間有很多精采的地方,只要觀察,總可以找到許多驚喜。而且這些驚喜往往都藏在微妙的地方,在這看似一片秩序與規則中,找尋到他們玩空間的手法,其實這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朱志峰設計師說。

說到日本,就會讓人想到亞洲設計的匯集,尤其是東京,走在整齊劃一街道上,無法忽略週遭蓬勃的設計力,不管在大道上還是巷弄中總是可以見到細膩與獨創的一面,這一切的爭奇鬥艷就像場博覽會一樣,來這裡只是逛商品嗎?當然不只!對於設計師來說這些都是他的能量來源。

過去曾在日本學習空間設計的朱志峰設計師,對於商業空間與百貨專櫃有相當的研究,曾設計過許多商業空間,也親自去體驗這些空間的美妙,感受人與空間之間的互動。

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商業空間

對於日本的商業空間,主要可粗分為兩種一是較為傳統系列,而另一種為就現代設計系列。

若提到傳統型店家就會讓人聯想到那木造空間,不大的面積,菜單刻在木板上整齊畫一的釘在牆上,並且在營業的前一刻掛上象徵店家招牌的暖廉,接著老闆精神抖擻地喊著「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招呼起客人。

▲木製菜單。

這當中就不得不提這日本專有的飲食空間──居酒屋,居酒文化深植在日本社會中,在過去居酒屋是男性下班的飲酒放鬆的地方,但現在也越來越多女性出現在居酒屋中,也因此居酒屋的設計就走向迎合大眾化。

傳統的居酒屋空間通常不大,並有圍繞著主廚的吧檯,客人就坐在吧檯上與主廚近距離的相處,如此一來廚師可以一邊料裡一邊注意客人動向,可減少人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與客人拉近關係,也怪不得居酒屋成為日本人下班放鬆的地方。

▲暖簾。

觀察日本店門口設計,發現少不了暖簾這角色,暖簾的歷史可追溯於平安時代末期,當時是用來遮陽擋塵,但是隨著時代變化,暖簾便擔任起店家營業的象徵,每當營業開始時,商家便掛起暖簾宣布營業開始。

但可別以為暖簾只是簡單的象徵而已,從暖簾外觀可大略觀察出店家是走什麼樣的檔次與風格。

素雅潔淨的暖簾代表這可能是間高級的餐廳,鮮豔大片的暖簾可能就是所便宜且連鎖的餐廳,當然若是破損不堪的暖簾,就會讓人懷疑店家的營運狀況,一個小小的暖簾就可以讓人大略了解店家的營運。

▲清一色的木造空間,營造出溫暖的氣氛,簡單明瞭的動線規劃,能順暢人流。

▲餐廳外的等候區。

大量的直線條營造出一種恢弘感,讓設計師相當喜愛,在一片秩序對稱中,利用文字造型或是圖騰創造出畫龍點睛的效果,感受從秩序中突出的設計亮點。

現代設計伸展台──表參道

日本商業空間另一種的表現方式,便是以近代建築風格為主的設計,從明治維新開始因效仿西方列強,日本建築就從原本的木結構逐漸的轉變,直到現在多元化的現象,若要觀看近代的日本的商業空間,表參道就絕對不能錯過。表參道上展示各建築大師的作品,猶如現代建築的伸展台。

▲安藤忠雄的作品Hills。

▲Hills入口處。

Hills建築內部為將地上和地下共六層樓挑高的構造,由於表參道為一個傾斜的腹地,所以建築師利用三次階段來調整建築,表現出高超的設計手法。

▲東京表參道PRADA大樓。由著名的建築師瑞士雙人組H&de M所設計,這擁有特殊的玻璃皮層結構,表現出建築的時尚與未來感。(via 陳冠帆)

表參道上幾乎都是名師之作,表現出國際設計水準,但是轉進巷子中,也有眾多不俗的設計表現,讓人驚嘆。

▲這水泥牆外觀的建築,表面設計出幾何圖形的凹凸面,外加仿古門設計,這獨特卻又創意的搭配,相當吸引注目。

▲遠遠看來就像是一個生鏽的鐵盒,但它卻是一個正在營業的店家,外觀用鐵片焊接起來包覆整棟建築,不刻意預防讓鐵片自然而然生鏽,形成一種獨特的中古倉庫風味。

▲招牌設計也是商業設計中表現的一環,走在路上都可以看見獨具匠心的招牌設計,這店家不採用傳統的文字方式呈現,反而將文字立體化,遠遠的就可以看見與眾不同的LOGO了。

沒有過度沉重的藝術背景做為基底,東京就是一個能夠巧妙的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有著奇妙的衝突與和諧,時而大鳴大放地展現出獨特風貌,時而在轉角處靜靜的將美飄散出來,這就是日本設計魅力,走一趟日本你可以發現各式不同的設計手法,就是如此的多變,所以設計師表示這就是他為什麼每年都要去日本朝聖的原因了。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沏一壺茶,端坐在稻草編織的疊蓆上,稍稍調整一下雙腳擺放的位置,對,不需要這麼拘謹,在等待茶葉香氣飄散的同時,環顧四周,從拉門、窗格、坐墊、柔和燈光的圍繞中,調整呼吸,慢慢接近寧靜和諧的空間頻率;雙手捧起盛了熱茶的陶製杯身,靠近欣賞那塗上彩釉的紋理質感,再用手指輕輕撫摸,些許凹凸不平的觸感正是手作溫度的完美呈現,深深一嗅,讓茶香充斥鼻腔,然後,啜飲。

在喧囂紛亂的都會裡,平靜,是一種魅力。棲身於內湖有種大隱隱於市的脫俗感,而位於碧湖畔的「珍珠茶屋」,也宛若珍珠般,圓潤無華卻溫柔動人,閃耀著微微光芒。

▲今天,特別邀請到擅長日式空間設計的《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Shiho),帶領我們一同欣賞珍珠茶屋的品味美學。

停駐。沉澱。碧湖畔的茶屋故事

還記得多年前,台灣在地的國民飲料「珍珠奶茶」飄洋過海到了歐洲,引起一陣風潮的新聞嗎?在遙遠的異國能夠再度回味自己家鄉的食物,讓台灣遊子們備受感動,外國人也爭相嘗鮮,而引起話題的,正是今天的受訪者─也是珍珠茶屋的店主人─曹智偉。

2013年3月,在巴黎深造多年的曹先生返鄉,與當初就讀北藝大時認識的幾位同學,共同打造了這間位於碧湖畔的珍珠茶屋。一直以來都有在接觸並收藏骨董的曹先生,原本打算將店開在永康街,然而在某個因緣際會之下,來到此處,被這片湖深深吸引,當下決定:就是這裡了!

庭院由數片格柵將馬路隔離在外,半透明的遮棚除了擋雨功能,更將陽光自然引入;擺放了幾張簡單的木製桌椅和長凳,樸實而愜意,從檐廊步入茶屋,彷彿穿越了時光,回到1920年代的台灣。

兒時回憶。重現和洋混血的年代空間

從拉門、窗框到舊木櫃、收銀櫃臺與老家具,珍珠茶屋給人一種復古的年代感。曹先生表示,整個空間的設計概念源自於近百年前的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已結束,正值大量吸收西洋文化的時期,而歐日混搭的建築風格也從東瀛輾轉傳到台灣,像是目前迪化街仍保留的老房子、街景建築立面等。

「我爺爺曾在日本念書,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因為爺爺的關係,住的便是這種和洋混血的兩層樓民宅,當時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直到現在,放眼所及的空間設計不是純日式、就是純歐式,那個年代的東西幾乎看不見了,才驚覺這是多麼可貴又獨特。」曹先生說,一進到茶屋,就有種回到小時候居住的家的感覺。

和室,彷彿將日本大正昭和時代場景,空降到這個21世紀科技城市的一隅。日式榻榻米、木格窗櫺與拉門,我們以閱讀回憶錄的姿態,深深著迷於韻味十足的懷舊風格中;空間氛圍似乎早已透過濾鏡修飾,令人想仔細凝視每一條刮痕與腐朽,到底是真的擁有數十年歷史?還是以仿古手法打亂了觀者的時間軸?

▲仿珪藻土壁材的牆面,是曹先生與同學一起調製漆料並粉刷的。

「因為自己DIY比較有參與感啊!」曹先生笑著說:「除了這面牆,其他牆面也是我們自己完成的。原本是有師傅在抹,但他抹完後我們都覺得不滿意,太平了,因為我想要手作感,所以最後只好自己來做。」

珪藻土是海水和淡水中浮游的單細胞植物遺骸,自2500萬年前開始逐年堆積產生的土,擁有約50~100萬的超多孔質,具備其他原料無法比擬的呼吸性、吸著性、保溫性等功能,是新型的無基質原材料。

朱設計師讚賞道:「他們很重視細節,加了稻稈相當專業。知道珪藻土對我們而言已經不是新聞了,反而是自己創新的東西比較有趣;生手來做熟手的事,樂趣才會出現,而且自己的空間可以主張怎麼做,自己說了算!」

「先有物件,才去設定此空間基調。」曹先生表示,看到一扇舊門或舊窗戶,其實不會先想到要怎麼使用、用在哪裡,而是腦中先閃過「這個好特別一定要買下來!」的念頭,然後再依據手邊有的元素,去拼湊這間茶屋的樣貌。

有意思的是,相較於請專業設計師規劃的商業空間,在珍珠茶屋內,我們看不到什麼「量身打造」的物件,然而每張椅子、每盞燈,到盛裝茶水的器皿,似乎在此落地生了根,將自己的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一切和諧地好像從日據時代便存在於此。

▲茶屋內沒有一盞相同的燈,這些燈具都是由位於永康街巷弄內的「火金姑」燈藝工作室提供,製燈人楊錕金擅長以水晶盆、樂器、酒瓶、水管、鐵鍋等與「照明」兩字扯不上關係的二手物品,創作出絕妙燈具。

除了檯面上看到的這些作品,地下室也存放了不少造型獨特的燈,每到夜晚,一盞盞燈具擺放在庭院舉辦展示兼拍賣會,經過的路人們都可以來此欣賞,更有人形容,整間茶屋就像湖畔閃閃發光的燈塔呢!

▲在進門處的主要動線上,佇立了一根顯眼的木柱,它不只是空間風格的潤飾,也取用自日本家庭中常見的「中柱」之精神象徵意涵,有激勵人心之意。

朱設計師補充道:「在日本住宅的和室中通常會設一個叫做「床の間(とこのま,讀音tokonoma,又稱凹間、壁龕)」的角落,其中會有像這樣的柱子,也有人稱之為大黑柱,是家中精神層面的支柱。另外,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室內設計常常會避開直角,因為直角是『煞』,而用圓形的木柱裝飾原本的柱腳,可以破解直角所帶來的晦氣。」

▲不習慣盤腿坐的人,大多會選擇在這裡用餐,此區較為洋風,令人聯想到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Astoria

▲洗手間位於戶外,除了有檐廊的設計,還加設了雨淋板,將木板層層重疊,順應排水方向釘置在柱樑等主要結構上組成外牆,使排水更容易,並能有效阻隔外部高溫。

珍珠職人誌。手感的契合溫度

該怎麼形容呢?聆聽著曹先生講述茶屋故事,腦中浮現的畫面並非一般開店營業的籌備過程,反而像是回到學生時代,一群人共同為了畢業製作、期末成果發表會而努力的模樣。放眼所及,從空間、家具擺設到器皿與食物,無一不透露著含蓄卻執著的用心,彷彿能在每件物品中,窺見職人們專注的神情。

這間茶屋匯集了許多人的心力,對木工十分了解的盧宇文,不只是合夥人之一,在裝潢設計上也費了不少心力,簷柱、窗格等無一不來自於他的巧手與細心。

▲從推入門扉開始,俯首即是谷源滔的陶作,滴釉到配色,諧趣的造型沾染著樸質的手感氛圍,每一只陶器都散發著誘人珍藏的風騷。

由於曹先生本身就喜歡收藏此類骨董與手感作品,也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因此部分餐具跟陶藝家谷源滔老師合作,讓用餐之餘,不只有味蕾得到滿足,視覺與觸覺也能接收刺激與撫慰。

在茶屋一角特別設了擺放壺杯碗碟的小展示區,不定期也會陳列主題性展品,替整體空間所營造的復古氣氛添加了關鍵的一筆,畫龍點睛。

▲近期正由「日本茶器展」獨挑大樑,優美的書法字可是出自於北藝大戲劇系出身、同為茶屋合夥人之一、現職某報刊主編的南美瑜小姐喔!

每逢週末,庭院會舉辦「珊瑚市集」,小農們從各地的有機農場送來新鮮蔬果,還有波蘭夫妻特製的手工鄉村麵包。從分享出發,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溫暖,用心栽種的美意藉由天然健康的食材傳遞,在珍珠茶屋用餐所享受的真實美味,也可以藉由市集將之延續到每個人的家中。

▲「珊瑚」之名取自於庭園中間種植的珊瑚樹,南台灣原生種象徵「在地」精神,也希望人們能感受到台灣獨有的自然風貌。

木質格柵,實屬日式建築語彙的代名詞,也是朱設計師常用的設計元素。自然紋理使空間營造出沉靜的禪風質感,做為屏障使用時,通透性與隱密性兼具。而珍珠茶屋的格柵特別設計成可移動式,在市集開放時,可以經由上方軌道將其靠牆收納,機動性十足!

我們都在只准前進、無法後退的時間道路上走著,步伐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然而,總會在不同風景的流逝中,遇見不同的人,碰撞出異中求同的火花。或許有一部分的人與你志同道合,他們在你所不擅長的領域,擁有如魚得水的才華,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將這些夥伴們聚集起來,一起為了相同的目標努力,享受實踐過程的樂趣,多麼美好啊!

跳脫空間風格與天然精巧的食物,珍珠茶屋不只在表象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氣質,它背後的故事更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傳遞出某種溫度與訊息。走訪到此,感觸良多:其實不是我們能做些什麼,而是我們「想」做些什麼,然後,就放手去做吧!

珍珠茶屋

粉絲團:珍珠

電話:02-2797-3972

營業時間:11:30 - 22:30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103巷38號

官網:www.zen-zoo.com/zenzootaipei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籟閒寂,蟬鳴入岩石」出自日本著名的俳諧師松尾芭蕉,指在自然的環境中,找尋到真正的自己所隱藏的自我,在生命的原鄉中,將完整的自我拼出來。

在現代空間中或許早已忘記這樣的滋味,但朱志峰設計師將這樣的滋味帶進空間中,將細膩的紋理植入,利用木質訴說著他對懷舊依戀,用設計將精神映在空間中,此次設計師帶著對於日式風格的喜愛與了解,用他的角度,帶領大家從旅行中看日本的居家設計,並了解生活與空間之間的關聯。

設計師表示,在傳統日本居家設計中,建材脫離不了如石、木、紙、竹等天然素材,以傳統的日本居家格局來說,並沒有所謂的客廳與房間的區隔,客廳這個名詞是近代才出現在日本中,在當時和室就是一家人的主要生活空間。

屋內牆面少並以拉門做為隔間,此設計可為空間做更多的機動性的變化,若需要容納更多的人入內,可將拉門打開,就有較大的場地可用,需要隔間時就將拉門關閉,但也因如此空間隔音並不好。

▲日本房間基本格局。

▲紙門。

紙門將空間分為內與外,原本刺眼光線的透過紙與格柵變得柔和許多,柔和的陽光緩緩的灑落在塌塌米上與室內佈置相互輝映,形成一股既玄幽又通透之感。

在日本空間中還有一項重點設計,就是緣側,一般傳統住家設計都會有較深的屋簷,因此衍生而出緣側,常常在一些日本戲劇中見到緣側的出現,每每看到緣側總會忍不住想要學習劇中人一樣,慵懶的躺在上面,無所事事的過一天。

▲緣側。

緣側設計為住家與外面環境的緩衝地帶,讓陽光、雨水、雪等自然現象無法直接影響內部住家,但也可保有對外環境的關聯,可春天賞花、夏天乘涼、秋天賞楓、冬天賞雪,與四時共進。

▲簡單的照明設備,與充滿歷史風味的天花板。

在傳統的日式空間,運用大量的木頭,用木頭帶出懷舊的時代感,這股時代感正是設計師所迷戀的。

「我喜歡在空間中感受時間感,透過老木材表現年代,從中觸摸到歲月的痕跡,營造出一種懷舊氛圍」。

 

▲具有深淺表現的木紋特別能表現出時代感。

帶有深淺的木紋,除了顯得出懷古風味,還會隨著時間的演進,顏色加深紋路更清楚,風味更具獨特,也因如此設計師特別的喜愛,在工作室可看見這樣的木頭。

一個好的設計能將家中每個人的生活都打點好,並且與主人一同生活與呼吸著,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它不光是一個空間更像是一家人的存在。

日式再轉化─新和風主義

設計師對於日本居家設計中的比例、顏色上的搭配相當欣賞,再微小的地方也總是可以見到為生活所準備的用心,模稜兩可的分界線,帶來曖昧不明的隱晦之美,就是這麼的順其自然,不需費心解釋,只要待在空間中,自然就能體會獨特之美

也因如此,設計師在設計個案中注入日式的元素,但又不完全是全日式,經過內化、配合台灣的環境,這樣的日式,設計師解釋為「新和風主義」。

新和風的重點為造型上走向輕量化、色彩上走向重點化,也因此空間上呈現較為活潑、卻又不失日式元素。

空間顏色上呈現素雅,為之後入住的家具留下空白彩繪的地方。

利用格柵的設計,為空間製造曖昧不明的景致,無法一眼看穿的空間,但卻又透過格柵讓美有意無意的流露出來,更顯嬌媚。

善用格柵與光線,可在空間中欣賞光與影的遊戲。

從一片素雅中點上色彩上的亮點,是設計師常用的設計手法,在一片木頭原色中,鋪上日式花布,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將這風格提升至另一種境界之美。

旅行是一種體驗,生活是一種領悟,從旅行中不斷的激發設計師對於生活的領悟,並將這些日式之美毫無保留的裝進他的行李中,等待著志同道合之人讓設計師將這份美,完整的表現出來,一同細細品嘗。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期有個廣告引起大眾的注意,短短30秒中,目光聚焦在黑膠老唱機、一筆一劃寫下的鋼筆字,還有細細梳出髮型的紳士,種種古老情懷所組織而成的畫面,在這個失速的世界中,重新提醒我們「慢」的優雅與美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離開快速旋轉的台北,放慢步調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探訪以日式老建築為展覽空間的宜蘭設治紀念館。就跟著《綠‧建築家》和擅長日式空間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的腳步,一同體會日式老房子的優雅情懷吧!

當天特別邀請到宜蘭縣史館及宜蘭設治紀念館廖英杰館長,來為我們詳細解說宜蘭設治紀念館的成立源起。廖館長告訴我們設治紀念館籌建於1900年,一直作為歷任宜蘭首長的官邸,共有20多位地方首長曾經居住在這裡,格局和內部構造曾經數次遭到變更,在修復時與老工匠一起花了許多工夫,慢慢將狀態還原到最初的樣貌,是台灣首座由官邸整建而成紀念館的案例。

▲廖英杰館長仔細為我們說明紀念館的歷史及使用現況。

從日據到民國,你所不知道的蘭陽故事

看過以幕末時期為背景的日劇「篤姬」、「龍馬傳」或「仁醫」的讀者,對西鄉隆盛這個名字肯定不陌生,作為明治維新時期薩摩藩重要的政治及軍事家,他的歷史地位不言而喻。西鄉隆盛及他的家族在日本殖民的歷程中,佔了許多遠由近因,其子西鄉菊次郎更成為日治時期首位治理宜蘭廳的廳長,宜蘭設治紀念館的前身,便是當時為西鄉菊次郎所建的官舍,附近的重要文官宿舍群還有主秘公館(現為委外經營餐廳)及宜蘭農校校長宿舍(現為宜蘭文學館)。受到明治維新西化的影響,體現在建築上便是融合日本木造房舍,與西洋古典建築形式的和洋混合風格。

▲牆上照片中為日據時期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黑白照片中流露出濃濃的時代氛圍。

1997年由當時宜蘭縣長捐出官邸作為紀念館之用,修復後以展示宜蘭地方治理史料為主,從宜蘭最早派員治理的清領時期開始,到日據、民國期間官舍及週邊建設的各項少見又珍貴內容,都詳細展示在設治紀念館中。

▲展示內容以清領時代的三位通判(當時行政首長的官職名稱,相當於現在的縣長)為起點,三位大老奠定了宜蘭的基礎建設,民間感念他們的政績,將三大老奉若神祇。

▲館內陳列了許多珍貴的文書資料,供我們從蛛絲馬跡中推敲過去的真實。

▲從這張手繪舊地圖中,可以看到過去宜蘭都市規劃的護城河、護城牆,及官舍區和林地的分佈位置。

▲朱總監為我們說明牆上展示的「繪葉書」,葉書指的是明信片,若用風景照加上手繪的方式呈現,就成為特別版的繪葉書,令人忍不住遙想,這張小小的明信片,曾經承載了什麼樣的感情和思念。

宜蘭設治館的動線規劃不同於許多展示空間,館內沒有固定方向的參觀順序,與日式空間特有的靈活機動空間特色相互加乘,可以自由地探訪歷史內容,或是找個自己喜歡的角落,靜靜休息與感受時間所帶來的變化。

▲圖中空間為歷任首長的書房,採用洋式建築,修復時刻意尋找符合日據氛圍的家具擺放,營造完整的空間特色。

源自一棵老樹的保存計畫!

促成設治紀念館建築的保存與修復,其實是源自庭院中的一棵百年老樟樹!過去官舍區周遭遍植樟木,成長近百年的參天老樟樹彌足珍貴,因此縣府在「南門計畫」中將老樹,及見證近百年宜蘭政治發展史,具有不可取代歷史價值的官邸一同保留下來,賦予老樹與老屋新的發展和生命。

除了官邸本身,屋外的庭院也是參觀重點之一,運用枯山水和片狀岩石所營造的枯石流,當你走過石流上小小的橋面,可以感受到日式庭院充滿象徵的意趣。加上參天的大樹與蕨類植物所構成的綠色天幕,還有小道旁清新翠綠的花木,更讓人感受到一股不同於水泥叢林的自然氣息。

▲面對馬路的舊城牆,用宜蘭當地所產石材以少見的「人」字型排列而成,堅固耐用不畏風霜,見證了百年來的宜蘭變化。

採訪當天一走進館內,無一例外的每個人都為飄散在空氣中的木頭香所驚訝,廖館長告訴我們,由於宜蘭太平山盛產通稱為檜木的台灣扁柏與紅檜,這兩種木材都是具有香氣的優質建材,所以當時在建造官邸時,便以太平山的檜木為建築主力。修復老屋時為了讓整體的建築風格一致,所以也是採用檜木來作整建,雖然不同時期的木色顏色略有差異,但並不影響整體所散發出的香氣及潤澤光芒。

▲檜木明黃的色澤上過保護漆後更加光潤,光影層疊在緣廊上,刻畫出靜謐的風景。

由於純日式建築僅由木頭搭建而成,所有的建物或人員重量都加諸在結構上,朱總監也建議最好能夠控管建築內的參觀人數,以免短時間對木頭造成太大的負擔,容易耗損日式老屋的壽命。

▲修復時特別將屋頂的木結構裸露出來,讓參觀民眾可以仔細觀察日式建築的結構之美。

整修時取下的舊物料也陳列在館內供人參觀,圖中所展示的「鬼瓦」是日式建築中大樑末端的裝飾瓦片。約西元八世紀時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當時為祈求建物安全,利用鬼面裝飾脊樑上。江戶時代後,城堡與民屋開始蓬勃發展,而鬼瓦更增添家徽及文字圖樣祈求防火,或加入寶珠及福槌求富貴等,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形態,而不同位置的鬼瓦也有不同的名稱,參觀時可以仔細比較異同。

朱總監在走訪設治紀念館後,跟我們分享日式空間的優點,在於擁有更多變靈活的空間運用,例如很少固定式的隔間牆,大多運用拉門來作為空間隔屏,當拉門打開時,可以連接成一個通透的大空間,作為公開活動之用;需要私人空間的時候只要將拉門闔上,又變成一個個隱密的房間。如果將這樣的空間設計運用在居家中,也可以在不變的環境中創造出更多元的用途。

另外面對緣廊以木框架與和紙所構成的障子門,是日式老屋中常見的建具,為了欣賞冬天中的瑞雪,更有下方可以向上推開的雪見障子。雖然現在已經很少看到純木造的老屋了,但擅長新和風的朱總監,卻運用雪見障子的特色,設計出新款的建具,讓更多喜愛日式風格的朋友可以將障子門運用在洋式住宅中,創造另一種和洋混合的風格。

▲新款的雪見障子有朱總監的創意和日本老師傅的手工,呈現出格柵、上開、下開三種層次,更以細膩的「組木」花紋呈現古典美感。

▲玄關處的月洞窗,增加了穿透性,更豐富往屋內看去時的端景,是設治紀念館的欣賞重點之一。

▲我們在館內還看到這個木造浴桶,他可是貨真價實的古董,由全檜木打造的浴桶,透過桶身所附加的金屬火爐燃燒柴薪,運用熱傳導為洗澡水加溫。

宜蘭設治館可以說是現今古建築保存的濫觴,透過政府與民間工匠的力量,一同盡力復原老建築迷人的風采,雖然以當前較為成熟的建築修復技術及日式建築知識來看,宜蘭設治紀念館有一些小細節不是那麼符合日式建築的規格,但是也為台灣的建築修復史寫下了艱辛且值得喝采的一筆。如今看來那些陳舊的、充滿時代特色的古老窗櫺或建築式樣,都成為一種過往記憶,宜蘭設治館的存在,就是一部細膩而具體的歷史,讓我們透過建物的保存,一窺時光中的小秘密。

同場加映☆★讓你的心慢下來─宜蘭文學館

近期由於廣告效益受到大眾矚目的「宜蘭文學館」,與設治紀念館僅有一牆之隔,修復時間較晚的文學館,是由縣府員工自行規劃及採購物料修建而成,在樣式與細節上更加貼近當年建造時的原貌,讓人有種時空錯置的感受,更獲得行政院「第五屆公共工程金質獎」肯定。文學館目前委外經營,以輕食咖啡廳的形式營業,如果想好好感受日式復古氛圍,可以在這裡享用一頓悠閒的下午茶。

▲文學館的修復參考其他修整日式老屋的經驗,讓許多細節都更完善,連屋頂排水用的水管,都採用日據時期常見的銅管,還原度相當高。

下回來到宜蘭,別忘了到舊城南區走走,感受日式老建築群所建構的悠然氛圍!

宜蘭設治紀念館

電話:03-932-6664

地址:宜蘭市舊城南路力行3巷3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9:00~17:00(每月最後一天及除夕休館)

票價:全票30元,半票20元,宜蘭縣民免費;團體優待全票20元、半票15元(團體導覽請事前預約)

官網:宜蘭設治紀念館

信箱:history@ilccb.gov.tw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閱讀本文之前,先轉頭看看自己周圍,你能否找到一件屬於「自然」的東西?手機、電腦、衣服、包包……無一不是加工產物,裝水的陶瓷杯完全見不到「土」的形象,甚至連書本紙張,都無法令人察覺一絲「木」原料的蹤影。我們每天被大量的無機物包圍,似乎早就遺忘了山水石木的原始樣貌;一棟棟現代感十足的鋼構建築宛如混凝土牢籠,困住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心。

相較之下,木造建築令人備感親切啊!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的色澤、獨一無二的木紋質地,以及飄散在空氣中的淡淡清香,都潛藏著特有的魅力。排列、堆疊所形成的結構之美,也充滿沉澱心靈的震懾力量。今天,就讓我們好好來聊聊木建築的美學與特色吧!

▲《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致力於研究日式空間設計,對木結構情有獨鍾的他,將與我們分享親自走訪日本欣賞木建築的經驗與體會。

「我喜歡結構的東西,從木建築空間感受其原汁原味的架構,有別於室內設計師擅長將表面裝飾細膩處理的手法,這些跳脫『裝潢』、可以讓人看到『內在』的事情,引起我莫大的興趣!」朱設計師說道。

木頭是一種永恆的建材,古老而又現代,天然材質具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能削弱建築本身作為外來物的冰冷感覺;結構充滿靈活性與人性化特徵,與城市相呼應彰顯人文素養。取材容易、加工簡便,從運輸到裝拆,木材能多次使用,其堅固性更能用來造橋與建塔,功能廣泛。

放眼日本,震懾於木結構的陣列之美

「超過半個世紀、甚至經歷百年以上歲月的木造房屋,只要沒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摧毀,通常會經過修復、局部整理,而被保存至今。」朱設計師表示,在全日本都可以看到像這樣乘載歷史足跡的私人民宅,崇尚懷舊情操的大和民族,在「捨棄」之前,會先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得以將某件物品、某棟建築的意念延續下去,賦予新的存在意義。

▲這間位於四國高松市的居酒屋已有近百年歷史,由古老的民宅改建而成,經過第二代與第三代的繼承,保留原有架構,並為了餐飲空間而進行些微改裝。

▲四國松山市有個著名的觀光景點─道後溫泉,這棟位於溫泉本館正對面的民宅,從外觀可以看見許多日式建築的特色:黑色屋瓦、雨淋板等等。

朱設計師表示:「雖然歐美國家也都有木建築,但特別能夠吸引我的是比較質樸的東西。日式的顏色單純,大多呈現木頭本質的木紋特徵;相較之下,西方大多習慣在原木外層漆上油漆,經過歲月摧殘後,老屋會褪色成斑駁的油漆白,但在日本卻能看見木頭老化的原始質感。」

直線條、水平線條錯落在木板的堆疊中,在大量規矩的架構之下,形成強烈的日式美學觀念。日本在做設計時,都不介意將屋頂、原始梁柱等結構原貌露出來給別人看,不同於美國「2x4工法」(註),日本特有的「大木工法」強調「結構美」,以大型的原木或集成材骨架搭配不同的壁面與樓板施工來呈現,這些工整的、大量的、擁有秩序感的設計傳遞出的陣列式美感,是朱設計師近年來在日本各地探訪建築所觀察到的特色。

▲由安藤忠雄於平成12年(西元2000年)設計的南岳山光明寺位於愛媛縣西条市,原建築是完整的木結構,已有約250年歷史。via

不同以往人們對安藤大師的印象,光明寺是難得的木建築作品,寺廟後方收納靈骨、誦經之處為混凝土建造,但整體依然保有經典的日式木架構。清水模與木材的比例如何拿捏,如何在歷史的延續中找到新的價值與定位,是光明寺重要的課題,對安藤而言也是一大挑戰。

▲原本內部鋪滿榻榻米,是不能穿鞋進入、甚至不開放參觀的。見學當天,趁著剛好要更換榻榻米之際,朱設計師特別拜託住持而得到了首肯,才能藉此機會觀察建築原貌。

除了結構本身的魅力,也能經由一些小巧思,創造獨特的空間體驗。用幾根支撐柱將屋簷和立面牆壁分離,讓自然光透入室內,此手法引入的光線會呈現出間接光源的感覺。

▲有些傳統的木建築在修護改建時,除了保留原本的工法,也增添現代化的設計要素。例如使用更精簡俐落的手法,利用鋼材嵌合技巧來做日本特有的拉門。

回顧台灣,尋找木建築蹤跡

在山林眾多、木材原料豐富的日本,擁有許多木建築也算是理所當然之事吧?不過仔細想想,在沒有RC鋼構之前,其實大部分國家都是使用木頭蓋房子,因此,長時間經過大自然的沖刷後,能不能被好好保存下來才是關鍵。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台灣見到的木建築,大多是像住宅、商業空間等私人的財產?」朱設計師感嘆道:「政府對於公共建設,並不太會用木建築去考量,也就是說,如果政府願意建造更多像北投圖書館這種公共建築,我們應該可以培育出更多此領域的達人。」

日治時代所蓋的總統府、郵政總局等建築,多半有磚造、木造的味道,然而在日本人離開台灣後,國民政府並沒有將其當作一個該被注意的建設路線,因此木建築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歐美文化的進入,RC鋼構建築林立;加上本土濕熱的氣候特徵,舊有建築不易保存,更加速了這些歷史建物的崩壞與消失。

「雖然沒有留下很多木工職人,倒是有三、四間從數十年前延續至今的木材廠,代代相傳,保有當時的技術;透過這些上流廠商把東西賣給誰,我們就可以知道還有哪些人在此領域繼續努力著。」朱設計師表示,除了公共和私人空間,我們還能從另一個領域發現木建築,那就是「廟宇」。台灣的民間信仰很興盛,加上對神明的敬畏,使建設廟宇的職人也跟著受到重視,得以生存。

放眼台灣,《綠‧建築家》編輯團隊已經與朱設計師前往拜訪過許多日式空間,欣賞了不少木料在室內設計中運用的實例(見相關報導),然而,「數得出來的都是少數」,強調木作工法的空間在台灣為數不多,更遑論100%純木造建築了。歷史的斷層仍舊有機會重新彌補,細心觀察,會發現越來越多人喜愛木頭的美感、致力投入此業,期待台灣未來也能在木建築領域有更卓越的發展!

註:

2x4工法又稱為「框組式結構」,主要是由2x4(英吋)的毛料裁切成基本骨架的建材,是木結構現代化工法的代表之一;擁有變化性高、可快速施工組裝等優點,在歐美國家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發展。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都聽過《三隻小豬》的故事,豬大哥蓋的茅草屋被大野狼一口氣吹飛了,豬二哥蓋的小木屋被大野狼放火燒燬!只有豬小弟辛勤蓋的磚頭屋禁得起猛烈的強風和火攻,最終憑著睿智讓小豬三兄弟安然渡過危機。然而,這則寓言也要拍續集喔!善於譬喻講故事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將大野狼比擬成威脅現代建築的天災人禍,建築師要問大家:

如果接下來出現第四隻小豬,牠應該蓋什麼樣的房子呢?

via

《綠‧建築家》夏日特輯「木の奧義.尋訪台灣木建築」主題四「匠之技法」,品味總編輯《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邀請國內實踐綠建築的先驅《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陳欣宜進行對話,除了探究職人精神,也分享了九典多件深具代表性的木建構作品,本文同時援引由建築設計領域專家顧問邱茂林與九典兩位主持建築師郭英釗、張清華共同著作的《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內容,試圖從諸位重點人物的對談中,進一步探討台灣「綠」建築及木建構哲學。

關心永續發展議題或喜歡木頭構造的朋友,跟著「第四隻小豬」一起來蓋房子吧!

▲《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左)會談《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陳欣宜(右)。

達人簡介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Bio- architecture Formosana)由郭英釗建築師事務所(1995年成立)與張清華建築師事務所(1991年成立)於1999年更名成立聯合執業。公司結合國內外建築師、景觀建築師共同合作,從事建築與景觀的規劃設計專業服務,以永續經營的設計理念(design sustainability)貫徹執行由規劃設計建造乃至使用監測的所有過程。

張清華著名作品包括北投圖書館和花博新生三館,多年來在生態建築上的努力,讓她與郭英釗建築師所共同主持的《九典建築事務所》幾乎成為台灣「綠建築」的代名詞。

◎陳欣宜/《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

2003年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主要參與的建築設計規劃作品包括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與石牌分館、八八風災高雄那瑪夏鄉民權國小重建案、AAM精銳藝術館、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等文教設施,及阿里山賓館、滬尾文創園區等特色休閒觀光產業建築。陳欣宜曾任綠建築活力工作坊、2012台北文化護照「綠建築之旅」、地下流設計交流會講者,分享健康節能綠房子及綠構築設計。

◎朱志峰/《玳爾室內設計》總監

日式空間設計觀察」社群主人朱志峰,學生時代曾負笈日本學習商業空間設計,特別擅長營造柔暖謙和的日式空間氛圍,室內設計作品講究環境和諧、自然素材之運用,以及細膩手作感。積極闡揚「新和風主義」空間美學的朱志峰,近年來頻繁拜訪日本建築大師、工藝職人、藝術季及進行建築巡禮,熱情學習道地和風精神,為台日建築設計美學搭起新橋樑。

▲在九典公司可見歷年精彩的建築模型與數量壯觀的設計叢書。

綠建築意涵:理性+感性+新科技

陳欣宜首先提到《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設計公共工程居多,公共工程需要經過台灣的發包制度層層控管,接觸層面如同蜘蛛網網絡佈散,也因此中間有許多通關時必定存在的「轉譯」過程,建築團隊及個人需訓練如何抓重點問題,並培養熟悉度,使設計從畫草圖開始,以至營造完工都能被忠實傳達。

再者,九典做為國內綠建築代表,陳欣宜強調在「永續發展」此主體精神不變下,亦需連結理性與感性來從事建築志業,我們可以在《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書中深入綠建築意涵:

◎從「感性」的層面,這些建築在各方面皆注重與周遭環境的和諧共處,讓人可以感受到週遭動植物、太陽、風的變化。

◎從「理性」的層面,綠建築本身可以依照效能畫分等級,如認證級、黃金級、鑽石級等,所以每一棟綠建築,為了求證其效能,都必須透過電腦模擬和計算;包括耗電量、再生能源、回收水量、建材使用等,透過所得的數字,確實瞭解所達到的經濟效果。

◎需要不斷運用「新科技」;如更好的空調設備、LED燈具、建材的使用等,增加環保節能功效。

能夠同時兼顧這三個層面,才能成就一棟高效能的綠建築。

▲節能對策需要整體性思考,以南投縣中興新村的工研院中分院為例,呼應地形紋理前低後高的配置,減少基地開挖,維持土方平衡,緊密結合大地、建築與人的關係,切割及拉抬創造多重空間,並保留基地內現有的老榕樹及黑板樹,也保留了這塊土地共同的歷史與記憶。via

綠建築格局,小心標籤化!

然而,邱茂林也提醒「綠建築」的標籤框限問題:

「『為什麼會想做綠建築?』這個看似簡單、合理的問題,但事實上透露出將綠建築標籤化的方便和限制。在九典建築事務所,通常本身不太用綠建築這個字眼來說明自己設計的建築物,除非是在講『綠建築標章』。其實和所有的建築師事務所一樣,只是在討論機能、討論動線、空間組織、結構系統、設備、材料、景觀,還有建築領域裡頭的文化或美學等因素。而就像檢討法規一樣,當用政府頒布的綠建築技術規範去檢核設計的成果時,它是吻合的。換句話說,它徹頭徹尾和以往傳統設計建築的思維模式沒有兩樣,但是『綠建築』這個標籤,對它想涵蓋的內涵不但無法闡明,反而製造了一些隔閡,把幾千年來建築一直非常重視的全放進了綠建築標章的框架裡頭。

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干欄式」民居(俗稱「高腳屋」)為例:

「大安溪旁排灣族人在幾百年前所發展的高腳屋,也是一種面對氣候與鼠禍的對策,運用智慧選擇當地材料(桂竹、樟樹與相思樹等)與工具所發展出生存的環境。建造高腳屋的施工技術在當時就是高科技。倒U型的柱頭來防鼠爬到屋上。原住民屋子具有與環境共存的能力,也沒有擔心是否有能源的問題。」邱茂林說道。

▲高腳屋具有與環境共存的能力,只要能達成人、建築與環境和諧,就是好房子,不用拘泥「綠建築」標籤。© gordonpeng

遵循生生不息的「大樹法則」

九典在許多作品中表現出亮眼的木建構,事實上這些作品都是環繞著既有存在的樹木開始思考設計的,為了維護樹木生存、增進建築舒適度、體會綠環境及綠建築,也常藉由五感(視、聽、味、嗅、觸)作為融入環境的橋樑。

郭英釗:「我們許多建築案例都是因為基地中的大樹才起頭構思設計,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隨著時代改變,大樹法則就是找出自然的生存道理,生命從成長到結束有其過程。生物學(biology)或生態學(ecology)是解釋萬物生存關係,對現代建築師是一門重要且可重新認識的學科,所以最近我們思考樹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構想其輪廓作為設計的基礎,稱之建築的『樹學』(Treeology)。」

「樹學」(Treeology)是關於如何從樹中學到生態發展之道,從樹的學習中發展成為永續環境的道理,以及發展成綠建築的道理。」

「沒有這些大樹,就沒有目前的配置。建築沒有一定的形狀,我們採用很被動的設計方式,因為保留大樹而建築物退縮了,形成自然生態的體驗場所。」

▲花博新生公園展館設計以樹為主體,保留基地內大部份的老樹,更新植許多台灣本土植物,並創造一些濕地環境,提供多元生物環境。via

▲建築外部加以覆土形成小丘,沿坡道可到小丘或建築物上觀賞風景。via

郭英釗:「外觀木頭的好處,它其實對整個溫室氣體是有很大的幫助。那些木頭,像二氧化碳的存放槽一樣,因為樹吸收二氧化碳並行光合作用,木頭是二氧化碳的凝固體,拿來蓋房子它就回不去大氣,而今天的問題是大氣裡二氧化碳太多,若利用木頭的特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減少,所以用木頭來做任何事都是好的,基本上對目前的溫室氣體的減量是有幫助的。」

「樹木是可以不斷生長,生生不息,不像是鐵或是鋼,蘊藏量用完了就沒有了。當然用木材的先決條件,是林木必須是從管理良好的林場來。例如花博新生三館的木材主要來自於美加地區經永續林木認證(FSC的木材,部份來自台灣竹東地區造林疏伐的木材,這些木造建材也都省下了不少的碳。」

陳欣宜補充,新生公園的入口迎賓廣場採用離台北最近的森林中的台灣柳杉木,建材使用考慮到減少碳足跡;為防止濫砍濫伐與病蟲害問題,應重視選擇有出廠證明的商業林場。

▲善加利用木頭特性可減低二氧化碳,對溫室氣體減量有幫助。via

環保是前提,創新是重點,節能是目標。例如雙層牆(double skin)的作法,北歐可能用雙層帷幕玻璃來處理,那是因為高北緯度地區需要太陽光時間長。在台灣則是隔絕或延遲熱輻射。創新的手法可以用來減碳與節能。」郭英釗說道。

▲創新科技可以用來減碳與節能,花博三館輕質綠化屋頂,軟化台北天空線,並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以中央監控系統自動偵測外部氣候,可自動調節室內空調。via

台北花博會新生三館,包括夢想館、未來館與生活館,以「共生綠洲,永續花園」(Symbiosis Oasis, Sustanable Garden)標題獲選競圖,不僅獲得綠建築的鑽石級認證,也榮獲2010年台灣建築獎的首獎。除了綠牆節能設計、生態池、雨水回收、水生植物淨化水質、自然通風採光、太陽能板、智慧能源監視系統等,讓建築物與環境地形的融合是最大的特色,成為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EEWH)的最佳示範。

回到「第四隻小豬的建築」問題

草屋、木屋、磚屋三種素材建構其實各有舊時代古樸的韻味,只是在童話故事中顯得高下立判,難道天然建築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郭英釗表示,現代建築以環保為前提,在材料上和觀念上仿生創新,藉此促成生態平衡,張清華也提出見解:

「如果第一隻與第二隻小豬的房子稍加強化工法,就可以是既生態又堅固的房子。許多材料看似脆弱,尤其是自然材料,或是隨手可得沒有加工的材料,稍加應用,也可以有不同的效果。」

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豬二哥的「木造建築」如何強化工法,變身強壯又迷人的Eco House!

檢視台灣木建築

《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長期施作日式空間設計,木頭不僅是打造日式空間的重要元素,也是朱設計師相當喜歡的材質,尤其是「山形紋」明顯的栓木,粗獷度夠,極富個性;最近較常使用的木種則是結構力最強的花旗松,常從北美直接進口原木做為樑柱。比較昂貴的木種,例如梧桐木和檀木;台灣人偏好的木種則傾向由設計師及市場能見度主導,如十幾年前山毛櫸相當風行,能見度高,大家都認識它,因此蔚為流行。

朱志峰表示,室內設計界很多剛入行的學員,其實不會去體認木頭種類,多半從建材表篩選「木皮」開始,例如柚木、橡木、胡桃木等都是常見的室內設計建材。

▲朱志峰善於應用木頭打造溫馨的新和風空間。※case介紹請點我

話鋒一轉,朱設計師自室內設計經驗出發,請教陳欣宜建築師在與業主溝通木建構時,是否也常被質疑木頭以台灣溼熱氣候狀況易遭蟲蝕、泡水易腐爛等問題。

「台灣真的沒辦法做木建築嗎?那日本人當年怎麼有辦法留那麼多房子在台灣呢?」

▲朱志峰好奇請教建築師:台灣氣候條件真的不適合做木建築嗎?

朱設計師一語未落,陳欣宜建築師即點頭如搗蒜地笑道:「當然有啊!常常被問到!」陳建築師表示:「建築會隨著時間、氣候變化,房子是人居住的,照顧木頭跟照顧居住的人一樣,如果人在裡面是舒服的,不該淋到雨的地方不要潑到雨,或設計良好的導水、排水系統,不要積水,樓地板與接觸土地隔開,用土台架高,照顧到木頭建築的諸多細節,狀況就會好很多,基本上還是室內環境讓人舒適,對木頭就舒適。」

我們也可以在九典的著名代表作──北投圖書館,得到木建構的珍貴經驗,公共建築要以木作處理不容易,北投圖書館是如何做到的呢?

北投圖書館融入當地生態及歷史文化環境,猶如大自然中的一本書,2007年獲得EEWH綠建築鑽石級標章以及台灣建築獎首獎等諸多大獎。攝影/鄭傑仁

邱茂林:「北投圖書館構造包括多種方式,底部是鋼筋混凝土,主體建築是鋼構,皆有其構造與防火規範。由於屋頂與門窗是木構造的施作,木構造必須考慮氣候與細部等問題。台灣夏季天氣高溫潮濕又有颱風,雖然以前木構造是一種很普遍的工法,但是木構造在現代建築較不常用,即使是門窗也要考慮其後處理,以避免彎曲與蟲害等各種天然問題。所以設計者必須面對問題並小心處理問題。進口的花旗杉已經過處理,因此只有長期歲月後色澤變深的問題。」

「此外,積成板木料必需作木材防火試驗,因此送到內政部營建署的實驗室作測試。首先設計原來的尺寸送到實驗室,防火實驗是將木材放進去焚化爐關起來,計時燒一小時,最後必須燒引後鋸出剖面來證明木料的內部尺寸仍是結構強度所需的。」

▲空間採用中國園林藝術中的「借景」手法,特別降低書櫃高度,將室外綠意引進室內,讓室內空間變得更寬敞明亮,視野也可以向外無限延伸,選用溫暖質樸的木質書櫃,也營造出彷彿身在公園中閱讀的氣氛。攝影/鄭傑仁

郭英釗:「扮好大自然圖書館的角色,如同書一般回收與循環再利用。採用全面使用回收製成的建材,或可以完全回收之建材。減少沒有必要的裝飾,增加材料的設計。使用生態塗料,而非化學塗料。」

邱茂林:「在一次台鐵車站的競圖,建築師和結構顧問討論屋頂結構系統時發現,屋頂用的結構行為,可以同時滿足造型空間結構的要求,也可以減少許多結構材料的重量。」

「外殼系統化的想法大概是從北投圖書館開始的,因為外牆門窗要用木造,所以當時建築師必須深入去瞭解不同木材的特性、價格和木門窗的細部,尤其是作為帷幕牆或一般窗戶時作法有什麼不同。」後來的淡水藝術工作坊正面大帷幕牆,以及花博新生三館的木門窗系統,也相繼接續「殼」的作法,並加以改良。

▲圖書館的木構造零件全靠國內結構技師與建築師的合作。攝影/鄭傑仁

邱茂林:「系統的省能,比計較材料的使用更為重要,建築師應該提供其顧問主動出擊的空間。結構技師若能於規劃階段提出綠色構造工法,與團隊共奏節省資源的空間進行曲,就不致讓建築師的指揮棒空轉而找不到真正著力點。國內的結構設計師配合傳統的建構思維,普遍放棄了過去資源能源相對匱乏時代大量使用木構造、竹構造及其他降低加工等的基本構造能力。因國內對系統工業化及工藝化的通用品很少,北投圖書館的木構接頭及相關木構造的零件就完全需要靠國內少有可以執行的結構技師與建築師的合作一個個畫出,為此,一聽到建築師又來了,結構技師們都苦笑。然而完成後,他們都很有突破困境的成就感。」

▲高雄市那瑪夏民權國小,在八八水災之後,以原民文化思考重建工程,從原住民傳統的住宅型態「高腳屋」延伸為校舍,同時肩負避難中心功能,並且裝置六座3000瓦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光電補充颱風季節避難中心的電力需求。via

▲那瑪夏民權國小建築模型。

▲台東縣太麻里向陽薪傳木工坊,因應2008年莫拉克颱風後百萬噸漂流木處理問題成立,製作漂流木家具或精緻小物,重新賦予漂流木生命。

培育棟樑,推廣日本職人精準度

朱志峰分享過去走訪日本,親見隈研吾多件細膩、數大就是美的建築作品(如齒科博物館、福岡太宰府星巴克及微熱山丘東京店等),除了驚豔隈研吾大膽的設計狂想,稱讚「結構美太有吸引力!」也不禁好奇日本的木工職人究竟是怎麼做到技法精準度的?朱志峰進一步闡述與日本木工職人共事的經驗,除了配備的機具精密先進,職人們工作的專注及負責態度,也在在令人欽佩。

▲朱志峰繪圖說明日本職人先進的鑽具設計。

陳欣宜建築師回應:「日本老房子屋齡動輒幾百年,保留計劃有良好的系統與技術傳承,已經培養了一批專業人員,也有年輕新一代加入維護大業,讓地方的記憶得以被保留,累積文化厚度。日本除了木造建築技術比台灣成熟,也擁有大片的林場,產業鏈相當健康。而台灣本身古蹟很少,有保留的更少,有些老師傅空有一身好手藝卻沒有弟子傳承,有技藝的人開始凋零萎縮。」

「當代建築走兩個大方向,越地方越國際。有些選擇跟當地藝術家合作,讓本來沒有被看見的被看見。很多業者也許會想建築要做什麼風格,但現在已經不是風格問題,而是能提供什麼服務特色?」

朱志峰設計師也認同這種品牌概念:「如果繼續做寬就看不到我們,已經認同某個想法之後,應選擇一個理念成為中心思想徹底貫徹。」 

▲《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與《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陳欣宜建築師對話木建構與綠建築。

▲採訪當天,密集開會討論的九典團隊。

對談最後,陳欣宜建築師特別推荐大家閱讀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哪啊哪啊~神去村》,這本感動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小說以溫馨詼諧之筆描述進入林場實習的青年故事,除了傳達對大自然的尊重,也重新檢視世俗價值觀及人類生命態度,電影版最近在台灣上映,編輯同步口碑推荐!

綠色教育需在生活中學習並實踐,拿掉標籤,以誠敬的心一起關心維護我們美麗的綠建築家吧!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Bio- architecture Formosana

官網:www.bioarch.com.tw

電話:02-2831-3377

地址:台北市忠誠路一段111號5樓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結束與紀州庵及日式空間專家朱志峰設計師的訪談後,帶著滿腦日式亭台樓榭與畫舫歌宴故事,獨自跑到新建的木頭台子上站著,說是體驗擎天老樹的遮蔭效能,其實更像是望著眼前甫修復落成的市定古蹟發愣,那裡除了穿過頭頂樹隙與掃起地面石礫的風聲、四處人語窸窣悠哉地講述日常,隱隱地,還能察覺遠處水源快速道路車流聲,而看不見的,是道路泥牆另一邊的新店溪,甚至連流水聲也不可能聽見,不禁興起一陣感嘆:

啊~~建築的確很整潔典雅、充滿日式風情,可是!談形式骨架真的相對簡單,要還原紀州庵的血肉,傳達舊時日式生活情態,甚至凝練出京都鴨川般的水岸風情,這是不是太難了?究竟該如何克服滄海桑田的景觀與既定制度及資金分配,才能真正找回古蹟的靈魂呢?

▲日本京都鴨川人家面川流而居,鴨川四季風情點我看介紹via

▲「紀州庵支店」最早興建的本館。朱志峰設計師提出,日治時期的「紀州庵」料亭正對新店溪,建築概念和日本京都屋後面對鴨川的人家很相似,充分展現日本人喜愛納涼賞玩的生活民情。

同安街的耆老與文史工作者都說,紀州庵在半個世紀之前是意氣風發的日式高級水畔料亭,投身於古蹟維護的大家也都衷心期盼,有一天紀州庵可以重新建回已經燒燬的本館和別館,然而,真正最大的難題也許就如同朱志峰設計師所說的,日本有許多歷史城池都被燒掉了,日本人花費很大的心力和資金做出最全面的復原度,整復計劃以30~50年時間計算,經費也動輒好幾千萬,但是台灣人,我們願意花多大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去維護一處「古蹟」呢?

來看「紀州庵文學森林」的例子!

▲紀州庵僅存的「離館」古蹟於5月24日正式剪綵,25日風光開館。(※5/25紀州庵開館報導請點我

酒旌飛揚的水岸料亭,紀州庵的歷史記憶

1897年,來自日本關西和歌山地區的平松德松,帶著妻子與岳父場喜兵衛一家來台,在若竹町(今天的西門町)開創料理新事業,平松德松以家鄉「紀州」命名自己的料理屋,此為「紀州庵」本店。20年後,因料理屋業績蒸蒸日上,伴隨淡水河航運及都市擴張,平松德松在1917年於日本總督府規畫為住宅區的川端町(今日汀州路以南至新店溪畔範圍)成立紀州庵分店,直至1928年為止。

於建築面值得關注的是,當初平松德松的丈人場喜兵衛在日本場家族的家業為「大工」,有相當建築經驗的場喜兵衛隨著領台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以「軍屬」身分來台建設;而平松德松的妻弟場雄吉則直接協助了1927~1928年間新店溪畔「紀州庵支店」的擴建工程,新建離屋與別館,因此,「紀州庵支店」共包括本館、離屋與別館三部分。不過,因連遭兩次回祿之災,今日僅存離屋,本館、別館皆燒燬。

▲平松家族在台灣共計三代人,家族後人描述平松德松喜愛日本藝妓的舞蹈表演,也熱愛拍照,因此為紀州庵演變留下不少珍貴老照片。圖為於1897~1928年在台灣經營紀州庵料亭的平松德松家族。

【本館】

平松家族最早在新店溪畔興建的「紀州庵支店」,是一座兩層木構茅草屋頂的餐廳,二樓約與土堤頂等高,以數座木橋連接。

改建後的本館樓高三層,鋼筋水泥造的地面層為主要居住空間;二樓木造建築空間分為客室、帳場、調理場與平松家族的居住空間等,同時也是主要迎賓通道,連接堤防頂的水泥橋面有石材裝飾,家人與服務生則由東側的木橋進出,動線區隔使用者;三樓的大廣間(中間不落柱且開敞的空間)木造建築設計,約有100疊榻榻米(50坪),東西長、南北向略窄,兩側各有二間寬約3.6公尺之走廊,建築物突出河岸堤防有兩層高,可眺望河岸水景。平松家族還擁有3~4艘「屋形船」,每船可載30名客人,隨船配備服務員,讓貴賓可一邊享受現撈的鮮魚料理,一邊與藝妓飲宴作樂。

光復之後,國民政府將原川端町改隸屬為古亭區,紀州庵整編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與社會處的員工眷屬「第一宿舍」,這也就是作家王文興8~27歲間成長的住所,《家變》小說可見對紀州庵「本館」的建築描述。

可惜的是,紀州庵支店「本館」三層樓建築於1996年一場大火全數燒燬。

▲紀州庵支店「本館」,左側石橋連接堤防。

▲紀州庵支店「本館」主要入口與石橋。

【別館】

庭院東側的「別館」是作為招待貴賓使用的高等次客室,據平松家後人回憶,別館內分為兩個客室,每個客室約20~30疊榻榻米大小。

無奈的是,紀州庵支店「別館」於1998年也慘遭祝融,近乎全毀。唯一沒有發生過火災的僅存紀州庵支店「屋頂漏水問題嚴重、樑柱有腐蝕情形」的「離屋」。

▲紀州庵離屋與東側庭院。

▲紀州庵支店碩果僅存的「離屋」,已重新蓋上黑瓦、鞏固木皮、整治原先的建築問題,宣告修復完成!

【離屋】

原位於紀州庵支店「本館」後方的是以過廊連接的一層樓建築「離屋」,南北狹長離屋可用拉門區隔成五個小空間,也可變化為約60疊榻榻米大小的廣間,室內有典型日本建築特色的扇型窗;室外西側營造日式庭園景觀水池,環植松樹、山茶花、榕樹、杜鵑,透過花木、石與水等元素,創造精緻內院;離屋東側則以開闊的草坪延伸視覺,創造風雅的飲宴環境,也作為舉辦戶外大型宴會的場所。

▲《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對紀州庵日式建築及相關文史極有興趣,與《紀州庵文學森林》 企劃行政經理邱怡瑄分享設計經驗。

▲為維護古蹟,訪客進入皆需脫鞋並著襪,以保護木頭地板和榻榻米。

▲南北狹長的離屋約60疊榻榻米大,可隔出五個空間,或打通成大廣間。

廣間」在日本文化中是舉辦尾牙、忘年會等大型宴席的好場地,朱志峰以此推論使用本場地的主人想必能跨足黑白兩道,同時擁有不錯的政商關係。《紀州庵文學森林》 企劃行政經理邱怡瑄也贊同表示,曾有人譬喻頂級料亭紀州庵為「日本時代的圓山飯店」。修復後的紀州庵古蹟,規劃為小型展演及研習茶道、棋藝、書道等藝文課程活動的場所。

▲做為一個承先啟後的古蹟,紀州庵需細心維護設備,不能隨意釘黏。

▲日台友好和歌山市議會議員聯盟、和歌山南獅子會、和歌山日台交流協會聯合贈送給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紀州彩線球」,象徵和歌山市與台北市友好紀念。

▲古蹟內陳列紀州庵相關故事的刊物及看板,亦有小型螢幕播放影片。

▲日本傳統建築結構「小舞壁」(こまいかべ),壁面內部以「竹編夾泥牆石灰」粉刷構成,所使用的竹材稱為「小舞(こまい)」。

▲重新貼過的木皮包覆受傷古蹟,特殊表面處理補強木造建築的生命。

▲榻榻米、竹簾、和紙、木材、「欄間」(らんま)、踏石,皆是道地的日本建築元素。朱志峰特別提及「欄間」的嵌合複雜結構有相當難度,在台灣要找到很厲害的欄間職人並不容易,判斷在紀州庵發現的組木應是過去日本職人留下的作品。

▲長長的木頭過廊,走起來溫潤舒適,搭配窗外大片綠意,相當紓壓。

▲走廊一側面向綠地,是納涼的好地方

▲紀州庵名稱中的「文學森林」即取自這片綠意,紀州庵古蹟隸屬文化局管轄,但綠地歸台北市停車管理處掌管,因行政所屬權不同,在有限的經費及相關條件限制下,雙方需彼此協調。未來希望能打造成文學公園,讓居民及訪客能圍繞在此享受露天映画(蚊子電影院)及展演活動。

▲朱志峰設計師建議,庭園造景對日本建築非常重要!日本很重視四季景觀迭變,春天賞櫻、夏天種植紫陽花或繡球花、秋天觀銀杏和楓葉、冬天運用雪見障子搭襯雪景,讓屋宇內外景致都能相互呼應。若希望貫徹純正的日式文化美學,不妨找日式庭園造景師好好企劃紀州庵綠地!

紀州庵新館,最強文化應援中心

紀州庵在2004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整頓計劃之一是在離屋古蹟旁新建一棟三層樓的「紀州庵新館」,「紀州庵新館」於2011年正式開幕,由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進駐經營,一樓規劃為書店、餐廳、紀念品區和展覽區域,二樓可舉辦研討座談會,三樓可用作展場或小型劇場,以多元機能輔助紀州庵離屋古蹟。

▲紀州庵的伴手禮項目包括紀州庵官方茶碗、茶葉、明信片、木製悠遊卡套及專書等。

▲紀州庵經營團隊有強大的文學背景,也因此每個角落都能發現意外的驚喜,像是黏貼在玻璃窗上的詩句,倒影在木頭桌面即成另一首光影的詩。

▲為填補地面近80公分的落差,大樹後方闢建一處木頭小舞台,原料則是回收再利用的圍牆木材,具環保意識。

「紀州庵文學森林」經營團隊以挖掘紀州庵過去的故事為使命,希望能找出地方的藝文創作能量,多年來製作文學地圖、生活地圖、水岸地圖系列文宣,藉以凝聚更多在地朋友的力量,冀望做出一個明確的藝文性平台,為當地累積更多文化寶藏。在紀州庵開幕式上,曾居住在本館的王文興老師更提出發起募款重建本館及別館的想法,讓紀州庵回復完整容貌。

▲朱志峰設計師提到,紀州庵除了是很純粹的日式建築,相較於台中市刑務所演武場、台南武道館,它以日式高級私人招待會所之姿,增添許多柔軟百變的日本民俗風情,肯定其珍貴價值。

紀州庵文學森林的修復過程紀錄片預計在今年9月首映,喜歡這塊文化與社區的朋友,歡迎一起來紀州庵喝茶看電影,搭建起屬於台灣和日本、人與自然環境的友善連結。

※延伸閱讀

市定古蹟「紀州庵」修復開館,城南水岸風華再現

野草居食屋》日治老屋改造,聽房子自己說故事

紀州庵文學森林

官網:www.kishuan.org.tw

facebook:紀州庵文學森林

電話:02-23687577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開館:週一休館;週日、週二~四10~18:00;週五、六10~21:00

*感謝綠‧建築家報導*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玳爾設計-DSC_6735

上個週末,2/2當天,在南崁的特力家居的設計師講座上,分享了 "意識和風主義(上) 就是愛和風住宅 " 的風格作品,就是以這個作品來說明玳爾設計即將從2013年起,將以這個理念繼續邁進,摘要其中的一段重要理念是:

玳爾設計本身從事日式風格之室內設計達20年之久,綜觀近年來,國人在居家生活消費習慣上,從崇日,哈日,逐漸轉變成懂得取日式之精髓,加入台灣特有的自由及熱情元素,甚至是在地的感情習性,發揚出一種有別於傳統日式拘謹的線條,制式的空間規劃以及單調的色彩之刻板印象之型態的風格。我想稱之為 “意識和風主義”表現法。

而“ 意識和風主義”的特色將是:

1.造型-輕量化、從緊繃秩序感轉成更溫和的輕鬆感。

2.色彩-寫意發揮、從較保守單調的原色轉成重點強化的主題色。

3.素材-混合運用、從傳統建築素材加入新鮮創意的藝術媒材。

4.製程-合理精工、從牢不可破的規矩程序轉成親民的價位特色。

玳爾設計-DSC_6711

玳爾設計-DSC_6707

玳爾設計-DSC_6715

玳爾設計-DSC_6726

玳爾設計-DSC_6680

玳爾設計-DSC_6678

玳爾設計-DSC_6740

玳爾設計-DSC_6751

玳爾設計-DSC_6760

玳爾設計-DSC_6761

玳爾設計-DSC_6764

玳爾設計-DSC_6770

玳爾設計-DSC_6778

玳爾設計-DSC_6780

玳爾設計-DSC_6783

玳爾設計-DSC_6788

玳爾設計-DSC_6793

玳爾設計-DSC_6796

玳爾設計-DSC_6798

玳爾設計-DSC_6828

玳爾設計-DSC_6830

玳爾設計-DSC_6830

玳爾設計-DSC_6839

玳爾設計-DSC_6842

玳爾設計-DSC_6845

玳爾設計-DSC_6848

玳爾設計-DSC_6849

玳爾設計讓療癒系空間 引領風騷了6年之久,也該是檢視自己的時候了...

今後,“ 意識和風主義”表現法將再領軍,期待與更多的業主们,共創人文氣質的風雅空間!

設計前平面圖:

A2-12f Plan-1

設計後平面圖:

A2-12f Plan-2

設計師照片:

朱志峰 曾維新

玳爾設計-DSC_6826

玳爾設計-DSC_6821

文章標籤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1年8月15日,公司信箱進來了一封信...

 
朱總監您好,

看過您的作品以及介紹,非常欣賞您對於日式禪風以及療癒系的設計。
我本身相當喜歡京都的古樸與靜謐。
日前購入一棟約90坪的透天,希望能與您談談整體的設計與想法。
在此之前,也希望能了解90坪的透天平均的預算。
謝謝您!

新竹 x x x

--------------------------------------------------------------------

每每,我接到客戶這樣客氣的詢問信時,心中總是充滿感激.

努力經營屬於自己的設計風格,真的須要時間的考驗及淬煉,

"過多裝飾的家"是每個請設計師的業主们最終得到的"作品",還是只是得到設計師販售的"商品"??

身為設計師的我們,真的要自省,自律,自愛...

--------------------------------------------------------------

勘查這個案子當天,我們對業主提出這建商提供的鍛造扶手,應該會被保留結構,但改變風格.

DSC07469  

  

這是3D圖模擬的效果:

  

view02.jpg  

工中,我們切除了窗花,但保留了支撐結構的主要鐵件,做為木格子未來的良好支撐.

IMG_5077  

我們增高了腰板,在鐵件上包覆了木結構...

IMG_5614  

這是完工時,未裝主燈的狀態:

DSC09746  

提供幾張3D模擬圖給大家參考:

view01  1102-5  3F-03  view07  

再提供幾張完工時自己拍的現場記錄照片....

DSC09747  DSC09742  DSC09741  DSC09774  DSC09765  DSC09779  DSC09749  DSC09762  

 2012年5月底,我們終於正式記錄了這個案子....photo-1 47965  photo-1 47969  photo-1 47976  photo-1 47980  photo-1 47984  photo-1 47987  photo-1 47991  photo-1 47994  photo-1 47997  photo-1 47999  photo-1 48000  photo-1 48003  photo-1 48006  photo-1 48011  

 

 

文章標籤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