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漂浮於瀨戶內海中的諸多島嶼,各有其特色與風貌。踏上犬島與豊島,《玳爾設計》朱志峰設計師站在欣賞藝術設計的角度,融合對日本文化的熱愛與豐沛的知識,帶回了許多生動的故事。

讓我們想像自己一頭栽進這座地圖上很難發現其存在的小島,感受風的吹拂與文化的淬鍊吧!

《犬島》傳說、歷史與現代藝術共存的島嶼

靠近岡山的犬島(inujima),因島上有塊像狗的大石頭而得此名,從封建時代盛產花崗岩開始,到20世紀初的銅精鍊所,這座小島一直是工業用地。後來由於銅價下跌,精鍊所也跟著關閉,變成廢墟的工廠沒有被拆除,反而存留至今被指定為「現代工業化遺產」,亦是不少知名日本電影與戲劇的拍攝景點。

2008年,該廠遺址加入「犬島藝術計劃」,將現代藝術引領到島上,也帶來了遊客與觀光熱潮。以瀨戶內諸島為舞台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結合了島嶼文化、自然景觀與現代藝術的感性之旅,犬島也包含在其中,這座美麗的小島,呈現了近代工業的縮影,遼闊的天空、深邃的大海、封印歷史的古老遺跡、以及純樸真摯的島民,一切一切,都距離生活在高度發展的都市中的我們很遙遠。

▲犬島位於圖中A點,相較於瀨戶內海的其他島嶼面積非常小。(此為Google Map截圖)

朱設計師從南方的高松出發,乘船直抵犬島北側港口。踏上岸邊所見之第一棟建築是顧客服務中心,裡面有咖啡館、諮詢處、醫療處等,外牆表面使用燒杉手法,非常透徹、細緻且實用性高,一片片木板與純粹的黑,蘊藏著日本建築文化的精髓,令人驚艷。

從港口走到精鍊所約10分鐘路程,沿著海岸,享受大自然洗禮,慢慢朝著一段具衝突性的場域前進。何以這麼形容?你先想像一下以前瑞芳的礦坑:充滿燃料煤味、陰鬱幽暗的地底通道,將類似的時代背景搬到犬島,但其所呈現在遊客眼前的,卻是衝擊視覺感官的現代藝術作品。

犬島精鍊所/三分一博志,2009

啟用於1909年的銅精鍊所,是日本轉往文明開化時期,接受西方科技的歷史據點;長期棄置至2007年,福武集團進入犬島後將其保留,並延續過去精鍊所將煉銅留下的殘渣回收作磚塊的精神,配合在直島處理Art House Project的模式,將精鍊所重複利用轉化成美術館。

建築師三分一博志利用原先工廠運送煤炭至鍋爐的管道,與排除廢棄的煙囪結合成自然氣流循環系統,使鍋爐區成為展示空間,並展現綠建築設計的巧思。館內收藏了作家三島由紀夫故居的殘存家具,由藝術家柳幸典將這些門、窗等素材轉化成裝置藝術。

▲由於官方限制無法呈現精鍊所內部照片,著實可惜,不過煙囪外觀倒是相當莊嚴有氣勢。

內部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全然的「黑暗」,然後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中,有道引領人們前進的光。

「銅精鍊所是一個個廢棄的坑道,裡面全是暗的,在這麼大的基地裡沒有燈具,只有一道光從地面射入,藉由每個轉角所放置的鏡面,以反射原理引導人們前進。踏入隧道中,你只能看著地上的餘光與遠處的微光,慢慢向前走,然後會摸到一面鏡子,感覺稍微有點安心,再轉個彎繼續走;眼前畫面一直都是鏡面反射的你自己和光而已。

不要以為地道一定悶熱潮濕,精鍊所內部相當涼爽,空氣流通使用了綠建築手法的特殊設計。不改變原本廢棄狀態,而去思考如何呈現一項藝術展出,非常厲害!」朱設計師形容。

▲唯一的光線入口。

沿著原路往回走,港口西側是犬島主要的村落所在,這裡有著另一項藝術祭的重點作品:藝術家屋計劃。

藝術家屋計劃Inujima Art House Project/妹島和世,2010

將犬島聚落中星羅棋布的廢棄家屋,重新修築或再利用作為藝術展覽空間,主要由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除了收藏與展示藝術,同時也提供適度的設施讓居民停留,像社區營造般引進參觀人潮,以活化因產業停滯而使人口外移、逐漸蕭條的社區元氣。

妹島使用了壓克力板、鋁金屬板等與犬島當地無關的現代材料,成功透過不因循既定作法,而使這些新元素與原生環境產生融合的對話關係,為社區環境增添了新的風貌。

▲A邸/Reflectwo,在外型呈花瓣狀的環形透明壓克力壁板中,由藝術家荒神明香運用人造花瓣在空中懸浮交錯地排列,融合了藝術、建築與島上人民風情,彷彿花團錦簇的萬花筒。

▲S邸/Contactlens(荒神明香作品),將無色透明的圓形凹透鏡嵌入牆上,以不同尺寸組合排列,彷彿透過隱形眼鏡般觀察周邊事物時,景色會變形扭曲,感覺特別有趣!

▲中之谷東屋,裡面放置了幾張由SANAA所設計的Rabbit Chairs,主要用途是提供休憩與遮陽的涼亭。

「大部分遊客不會發現,但此作品最厲害的是它的天花板!使用細支柱支撐鐵板,也是妹島和世的特色之一,這種金屬製的圓頂就像一把鐵傘,照道理說,經過太陽長時間照射會使底下非常悶熱,然而在妹島的作品上,我看不到輻射熱的問題。

圓頂以細膩的手法開了無數個極小的沖孔,使熱氣容易透過微細的孔發散出去;下雨時會微微滲水進來,雨水不會直接滴落,而是沿著天花板的弧線流到外面。這讓我聯想到豊島美術館地面滲水的景象,有異曲同工之妙!」朱設計師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村落中的普通民宅,牆面也使用了燒杉,卻在交接處壓一條木條,在古老技法中展現了創新的設計。

▲可愛的路標,充分表現了犬島與家屋計劃的特色。

《豊島》清靜、與世隔絕的湧泉之島

豊島(Teshima)是瀨戶內海中第二大的島嶼,僅次於小豆島,島上約有1000人居住。擁有得天獨厚且豐饒的農漁物產,雖然曾在80年代因廢棄物投棄事件成為日本焦點,不過目前問題已逐步解決,豊島正努力振興中,轉型成為一座藝術之島。

遊客較少的豊島給人一種空靈感,相較於觀光興盛的直島,交通稍嫌不便、也沒有商業化的氣質。而這座島上最值得一探究竟的,不外乎是遠近馳名的「豊島美術館」。

豊島美術館/西澤立衛,2010

水滴造型的美術館,由與妹島和世一起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西澤立衛所設計;基地位於視野開闊、佈滿梯田(日文叫做「棚田」)的山丘上,面向海洋,從遠遠的山坡上往下看,便能發現兩座圓弧建物,其中開了兩個洞的是美術館本體,另一個則是販賣部。

這是一間為了展示藝術家內藤禮作品而量身打造的場館,以「水」作為主題的美術館本身就是藝術品。從此處可眺望不同角度的瀨戶內海,融合了自然地景卻低調不破壞景觀,讓陽光、海風與水都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

▲豊島美術館建造過程影片。

「聽完老師講解並看過YouTube後才知道,原來豊島美術館是用『堆土』手法建造而成!先在地上用土堆出圓弧形的模子,在上面打鋼筋、造板模並灌漿,接著等待六星期,使其乾燥,再用小挖土機將裡面的填充物挖走,便灌出了像蛋殻薄膜般的外型。其實製作過程不算難,真正了不起的是內部氛圍與地面上的水珠。

一踏入館內,便能感受到一種磁場,讓人覺得幽靜、舒服;裡面什麼都沒有,只在空中綁了兩條線,隨著自然流動的風搖晃著,呈現不同形態,很耐人尋味。你會覺得『好簡單!可是怎麼會這麼奧妙?』由於回音效應,講話要非常小聲。

些微傾斜的地面會不定時冒出水珠,無定律地、緩慢地流動著,兩顆水珠結合在一起變成更大的水珠,再繼續流動……。我們就只是在這個蛋型空間內觀賞水流動態,大部分的人或坐或臥、或站或趴,在很近的距離感受這些,沉澱自我、思考或放空。」

▲無中文字幕,但我們依然能藉由影片欣賞美術館的內部,感受連呼吸都顯得深刻的氛圍。

沒有任何展示物件的豊島美術館,在風吹、水流中呈現無解釋的型態與狀態,每個人體悟到的或許不同,但感受到的震撼與動容想必是類似而無法言喻的吧!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帶來了藝術作品與觀光人潮,也替島上增添了活力與生氣,不曾改變的,大概是長久生長在自然環境中人們的純樸性情吧!

下一站,我們將前往直島,探訪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用清水模打造的極簡舞台,什麼叫做經典?在「歷久不衰」四字背後蘊藏了多少巧思與意念?請拭目以待。

※報導專頁:interior.housearch.net/op/lifetour

※延伸閱讀:瀬戸内国際芸術祭|秋 建築空間見學(下)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

Setouchi Triennale 2013

官網:setouchi-artfest.jp

FB:瀬戸内国際芸術祭/ART SETOUCHI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度相配,也學著用日本人100公分以下的視角領會含蓄與協調之美。」能夠用這樣的高度來欣賞美,領受的風情自然是立身者看不到的細膩,這是我們在《衛屋茶事》嚐到的第一道和風哲學美。

▲日式空間設計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

還原格局,回復日式宿舍原來的樣子

劉上鳴大學唸的是服裝設計,沒學過建築或空間設計,抱著對老房子的熱情與愛戀,在府城實踐他的建築夢。租下兩個居住單位打通改造,根據原始構件與建材還原格局面貌,原本消失的土間(注:類似現在的玄關,是室外與室內的過渡地帶)、凸窗、床之間(注:壁龕,在房間角落設置內凹的小空間,比榻榻米要高一截,用來擺設裝飾品)、緣側、庭院一一被找回,讓日式房舍呈現最貼近原來的樣貌。不只忠實還原了空間架構,整體的和風氛圍也是劉上鳴的堅持,空間的構件如門窗、燈飾、櫃子幾乎是古董舊貨,有的是當年眷村改建留下的、有的是奔走四處尋來的,每個物件都刻畫著時代記憶,在《衛屋茶事》裡組裝合體,讓日式靈魂更加完整。

走訪過許多日式房舍的朱總監分享他的觀察:「《衛屋茶事》在空間的起承轉合上,鋪排得很完善,用故事敘述的手法將兩個居住區塊合而為一。」保留日式房舍的土間玄關,為空間做了「起」頭、拉開障子門,和室的打造「承」接了空間屬性、接著「轉」折進入第二個衛屋空間,驚喜著別有天地、最後發現每個區塊都被注入和風美學因子,老闆透過潛藏的意識美悄悄地整「合」了房舍。在空間裡頭流連,彷彿在閱讀故事書一般,引人入勝。

▲玄關牆上的「松皮菱」是日式家紋的一種,引用成為衛屋茶事的家徽,與庭院的松木相呼應。

▲茶室。原本的窗扇不是遺失就是被換成鋁門窗,全都是劉上鳴查找資料請師傅重新製作,而能回復一室的古樸。朱總監觀察到,衛屋的門窗具備日式工整幾何的特色,窗扇更是依日本生活習慣在下半段使用不透明材質,在每個小細節都不馬虎。

▲這一條室內緣側是連結兩區衛屋的室內走廊,也是「轉」入下一個空間的起始。

(注:傳統日本房子在靠近戶外庭院的地方會有「緣側」,也有避免雨水太大濺入室內的功用。)

▲這塊庭院在劉上鳴接手時,還是室內增建的房間,回復原貌後,不但是室內茶室的端景,也是體驗日式住宅的幽靜角落。

▲朱總監告訴我們,傳統日本住宅的色調以黑白為基調,《衛屋茶事》顯然捕捉到這個重點,讓空間擁有日宅單純古樸的原味。

環顧四周,榻榻米香氣撲鼻,以黑白為主調的空間,散發著古意,彷彿進入時代劇的拍攝現場,專擅日式和風的朱總監讚許道:「《衛屋茶事》的時代感掌握得非常好,好像把空氣凝結在昭和初期。」看過太多匠氣的日式空間,朱總監一進屋便感受到劉上鳴是用生活的角度在經營這間日式老屋,起源於對和風的投入與喜愛,將個人的美學體驗轉化成為空間的細膩表現,留住了時空的韻味,捕捉了昔日生活的片段。

找回遺失的日宅精神

茶室的座位就設置在房舍的「座敷(起居室)」與「居間(臥房)」,也特地保留日式居家的精神象徵——「床之間」,掛上字畫擺上裝飾,跪坐在前四席的榻榻米上,手裡端著一保堂的抹茶,身後是古意的窗、眼前有枯山水的景,而我們,儼然是造訪日式宅邸的賓客。

▲劉上鳴引領我們入座的座席,是傳統日本住宅接待賓客的席區,朱總監身後便是「床之間」(亦稱「凹間」)。此外,「床之間」前方的座位被視為「上座」,主人會安排最重要的賓客背對凹間而坐。

日本建築喜歡運用窗景為空間框出一幅山水畫,日本滋賀縣的MIHO美術館在大廳落地窗外植一株老松、讓青山映襯在後,經常走訪各地、閱覽過無數日本風景的朱總監對那充滿和風詩意的畫面總是難以移開目光,「坐在《衛屋茶事》的座敷望向坪庭,我看見跟MIHO一樣的風景。」朱總監分享道。《衛屋茶事》不只是在庭裡製作一幅枯山水的景,刻意使用雪見障子做為連結室內外的窗,白牆前的一株松宛如一幅叫人靜心的畫,而我們必須跟隨日本人跪坐的生活模式才能看到這般景緻,這是劉上鳴刻意布下的局,要讓進入《衛屋茶事》的人們戀上日本人看世界的角度。

▲日本滋賀縣MIHO美術館的大廳山水窗景。(Photo credit:朱志峰)

▲朱總監讚賞衛屋茶室在坪庭造景的佈局:「這裡有MIHO美術館縮小版的感覺,對美學要有一定的苛刻度才能製造出這般景致。」

▲日式住宅通常會有一間茶室與水屋,刻意在地板挖開一處四方形區塊,帶入燒水爐子的意象;也利用舊有廁所空間打造出「水屋」(注:位於茶室一隅,用來準備、清洗的地方),讓日本傳統住宅的詮釋更加到位。

▲對日式空間觀察細微的朱總監,前陣子才看到這種障子紙交錯的做法,前後交錯黏貼更能體現障子門的立體與骨感,光線穿透灑落的影子也使畫面更具時光凝結感。

《衛屋茶事》處處演繹著日式美學,除了一般熟悉的緣側與庭,這裡還有隱藏版的美學領略——要前往廁所必須先穿過庭院、經由木板步道才會抵達,劉上鳴說,這個設計靈感是來自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的一段文字:「日本的廁所一定建在離主屋有一段距離之處,四周綠蔭森幽,雖說必須穿過走廊才能到達,但蹲在幽暗的光線之中,沐浴在只門的微弱反射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庭院景色,那種心情,實難以言喻…不僅宜於月夜,更是咀嚼四季不同風華的不二之選…我不得不說日式建築之中,最可以歌賦風流的,非廁所莫屬。」藉由意象的仿效引入日式建築的風雅神髓,邀請訪客實際體會蘊含哲學的日式意境美。

▲通往廁所的坪庭,位於《衛屋茶事》第二個空間。

新的不要來,從細節品味舊時光

堅持舊的才有味道,也不喜歡仿舊的新製物,空間裡的構建或是家具都是劉上鳴到各地挖出來的古董或是舊貨新用,被蟲蛀過的柱條確認驅蟲後也把痕跡留下。也因此,《衛屋茶事》的古意氛圍是如此自然,有著京都町屋內濃濃的生活感。

▲這裡是房子的舊廚房,當時因為潮濕等因素在土牆外裹了層水泥,後經刮除留住了日式住宅的原始建材(右側牆)。現在則取用日式設計中對稱規律的精神,放張凳椅鋪陳端景。

▲《衛屋茶事》也有洋室規劃並結合皮件展示,將原始格局中的衣櫃改成收納櫃跟展示台面,延續「舊」的思想,不只「床之間」的茶櫃是日宅古物,桌子也找來舊門扇釘成桌面。

▲同樣都是喜歡日本傳統文化的兩個人聊起來特別多共鳴,這扇門片是劉上鳴在台南的老玻璃店找到的,從華麗的玻璃與分割推斷應是屬於以前有錢人家的,利用卡榫就能將玻璃取下;朱總監則進一步分享他過去習得取出雪見障子的做法。

▲有人說台南像是日本的小京都,總能在府城的巷弄裡挖掘京都味。你覺得呢?

《衛屋茶事》所要傳遞的和風美,不單只是「形」的存在,更多是「意」的體現,擷取和室框架、捕捉日本人的美意識,為空間烙下深刻的和風古都印記。劉上鳴表示:「設立衛屋的理念不是為了複製日本的文化,而是希望保留上個世紀在台南這塊土地上埋下的和文化種子。」在快速流轉的現代環境裡,能夠有一間歷經時代粹練的日式老屋,陪同我們咀嚼深厚而豐潤的日本品味,是件幸福的事呢。

▲「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左)與《衛屋茶事》老闆劉上鳴(右)合影。

衛屋茶事

Facebook:衛屋茶事

電話:0926-251-122

地址:台南市北區富北街72號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深受日本文化薰陶的台灣,喜愛日式新和風的大有人在,但今天要介紹的案例,卻從屋主的背景到生活需求,都是「和洋融合」最好的代言人!面對韓裔日籍的女主人和台灣土生土長的男主人,兩人又共同在美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樣在文化與生活習慣上都深深雜染的情況,究竟該如何達到完美融合與平衡?且讓擅長新和風的「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為我們娓娓道來這段奇妙的緣份。

「女主人雖然會說中文,但是表達力卻沒有日文來得明確,所以一開始我們是因為語言能互相溝通而開啟第一步的。」

屋主退休後決定回台定居,選定新竹高鐵站附近的地點做為新居,雖然有著交通方便及視野開闊的優點,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高鐵快速通過時所產生的音爆,對聽覺特別敏銳,過去以音樂及調音為業的女主人來說,那普通人可以稍微忍耐的噪音,是一種可怕的生活困擾,這個是裝修時首先需要被解決的大問題。設計師除了將對外窗全部加強隔音,做了住家罕見的四層隔音玻璃(厚達22mm),更在天花板及對外牆面中特別施作高密度吸音棉,加強隔音效果及對外的阻絕力,讓女主人不必再受到噪音的侵擾。

從玄關踏進來,就可以看到和洋融合的痕跡,表現在色調及材質的選擇上,偏酒紅的花梨木是日式傳統建築中常見的穩重色系,搭配上美式風格常見的白色元素,既和諧又美麗。而玄關與電視牆之間,特別用鐵件包覆木皮,打造了一小面格柵屏風,纖細的鐵件隱沒在天花板與地面之間,更顯得穿透與巧緻。玄關地坪的色調則與鐵件屏風相呼應,採用暗紅色鑲黑邊的大理石。鞋櫃特別設計了傳統格柵,並在內層部分裝設玻璃,達到收納與通風兩種功能。

▲牆上的九個小圓洞別有用處!當牆面另一邊吧檯的燈打開時,光線從圓洞投射出來,營造出另一種光影的樂趣。

▲電視牆面選擇了素雅的大理石,讓整體空間更加乾淨,搭配上牆面兩旁的間接光源,使得客廳多了一絲典雅的氣息。

而從玄關往客廳發展的流線型天花板,打破傳統日式較嚴謹規矩的縱橫線條,展現出有如流水般的動感與韻律,是朱總監在居家空間中一個新穎的嘗試。當然這樣曲度的線條也增加了施工上的難度,除了流線的造型外,還需把空調設備隱藏在天花板中,如何優雅俐落的展現流暢的現條,將多層次融入同一個平面,考驗著設計師與工班師傅的手藝。

餐桌、冷吧檯、書房和客廳串連成一個完整的開放式空間,平日用餐及簡單的飲食調理,都可以在冷吧檯處理,需要用火及產生油煙的料理,則是移到門板後的大廚房。採用雷射雕刻切割出的葉子圖騰門板,配上清新的抹茶綠,為空間點綴色彩並帶出活力。

▲特別打造的書桌,側邊線條採用與玄關屏風相同的鐵件,在細節上面互相對應。

從公共空間向後,廊道的右邊是客房,左邊則是功能完善的主臥室。主臥室由迎面而來所看到的和室起居間、右邊的洋式臥房及左邊的更衣室所構成。和室平常做為屋主私人起居之用,由於位在23樓的高層,可以欣賞到遠方遼闊的景色。需要的時候則可以將桌面降下,鋪上墊被做為和式臥房使用,是相當機動的空間設計。

主臥房色調柔和高雅,沒有太多的裝飾卻在每個小細節都一絲不茍,女主人的父親在日本經營飯店,對於裝修施工的要求非常講究,之前到台灣來小住時,對屋內許多貼心、細膩且符合屋主生活需求的設計,給予極高的評價。

▲梳妝檯特別選用日本女性偏好的三面鏡,讓女主人在妝容上無懈可擊。

▲洋式客房簡單素雅的風格,與日式飯店的風格相同。

Home Data

地點:竹北市

風格:新和風

居住人數:2人

坪數:65坪

建案屋況:新成屋

房屋格局:2+1房2廳2衛浴

建築形式:單層

主要建材:大理石、花梨木、瑞典進口實木地板、烤漆玻璃

玳爾設計

電話:02-8992-6262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華路一段8 號11樓

信箱:dgdesign@ms24.hinet.net

粉絲團:日式空間設計觀察

Blog:http://dgdesign.pixnet.net/blog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的校長與將軍,在面對觀音山和淡水河出海口的海天交界處,買下兩年後準備退休渡假居住的房子。由於朋友的房子也是玳爾的設計作品,於是毫不考慮的就找擅長和風木空間風格的玳爾室內設計打造新居。

Home Data

地點:新北市 淡水區

風格:和風

坪數:42

居住成員(人):2-4

建案屋況:新成屋

房屋格局:三房二廳

建築形式:電梯大樓

設計師以木、石、格柵等和風設計元素提案,讓屋主一見傾心。客廳大片主牆的設計,以手工雕鑿的漳浦石拼貼,並通過廚房空間的視聽設備機櫃,一路延伸至房間外牆,讓空間變得更大器。

▲兩個原本毫無交集的房間,透過設計後增設的柚木架高地坪串連在一起。

▲原本單調乏味的門片,全都改成花旗松實木格柵門。

▲陽光充足的和式房間,原有建築的水泥窗台,透過細膩的柚木窗台板及多一道花旗松木格柵橫拉窗的設計,瞬間抵銷了一般生硬鋁窗的畫面,而與整體空間調性自然呼應。

▲梧桐風化木的背景櫃內,巧妙開孔嵌入照明,替回家的人留一盞燈。

為了打造貼近地面,用謙卑態度生活的和風空間,利用架高地坪取代西式的床組,只要鋪上床墊,就成為舒適的寢居空間。

▲胡桃木地板鋪陳的臥房,床頭用梧桐風化木包覆,佐以柔和間接照明,襯托和風圖案壁紙。衣櫃選用色澤豐富的柚木集成材,書桌再將該兩種木紋交錯運用,勾勒濃濃和風意象。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代的查某囡仔,講話攏金幼秀,剪一顆日本玩偶的短頭髮,穿著繫有腰帶的連身裙,靜的時候端莊嫻雅,動的時候婀娜多姿。彼時西式教育日漸普及,社會主張自由戀愛,跟喜歡的男孩子約會時,常常約在電影院或是擺著留聲機的咖啡廳,當低跟的娃娃鞋在磨石子地板叩叩答答地踏出青春戀曲,即使隔著蕾絲手套,也抵擋不了另一端傳來的熱戀心跳聲。

昭和7年(西元1932年),冬天的府城歡天喜地開了全台第二家百貨公司,自此而後,台南人的休閒娛樂全圍繞著俗稱「五棧樓仔」的「林百貨」開展。82個年頭過去,林百貨走過繁華、戰火、經營移轉與長期閒置,就在即將被年輕世代遺忘的時候,1998年台南將林百貨列為市定古蹟,耗資8千多萬及3年時間修復,終於以文創百貨之姿在2014年6月14日重新開幕。

咱們的林百貨走過這條舊古蹟活化新生的路,究竟歷經多少美麗的付出?《綠‧建築家》特別邀請推廣日式空間文化的《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親身回到台南市實地訪察,重視古蹟和愛惜地方文化的朋友,請務必和我們一起走一趟!

▲誕生1932年,2014年整建後重新開放後的台南林百貨。via

▲2013年6月30日林百貨開幕儀式由「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帶來「昭和摩登」表演。via

▲本文由推廣日式空間藝術的《玳爾設計》總監兼「日式空間設計觀察」主理人朱志峰擔任品味顧問。

古今對照,回溯林百貨

林百貨(ハヤシ百貨)座落於過去的台南銀座區「末廣町」,因樓高五層,台南人俗稱「五棧樓仔」,創辦人為日本山口縣人林方一,1932年12月5日林百貨正式開幕,僅比號稱「七重天」的台北菊元百貨(已拆除)晚幾天開幕,成為台灣第二家大型百貨公司,令人遺憾的是,林方一在林百貨開幕5天後病逝台北。

林百貨最初由當時任台南州地方技師兼台灣建築會台南州支部長的梅澤捨次郎設計,屬末廣町「店鋪住宅速成會」街屋中最大的一間,當時受國際建築樣式影響,加上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使鋼筋混凝土建築開始成為潮流,建築外觀主要以洗石子或者面磚作為模仿石材或磚紋的裝飾。

▲昭和時代的林百貨。via

▲林百貨座落於以前的銀座通(今中正路)。via

▲林百貨創辦人林方一全家福。via

▲林百貨建築外牆的【溝面磚】,是1920年代日治建築常見的建材,台灣大多於北投窯廠生產,日本稱之為スクラッチ・タイル(scratch tile),凹凸不平的表面最常做成十三溝,也被稱為「十三溝面磚」。由於工法已失傳,負責整修林百貨的徐裕健建築師,花費長久的時間研究並反覆燒製,還偷偷保留一塊燒錯的溝面磚標誌過程的艱辛。via

▲舊時俗諺:「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世界第一爽。」「流籠」為電梯的台語,當時林百貨是南台灣最早擁有現代電梯的少數場所之一,並且有穿著制服的電梯小姐操作,相當新奇時髦。原【指針式電梯】載重12人,為配合保留原有的機械導軌結構,將電梯縮小為搭載6人的小尺寸,透明邊牆可欣賞風景。via

▲每層樓的電梯井道周圍均設有採光窗,為保護古蹟,希望訪客也能盡量多走樓梯。

▲【手搖式鐵捲門】以鐵鑄齒手動式裝置控制昇降,為當時相當先進的「防盜設施」,至今仍保留三座,在一樓大廳內側可看到部分組件。via

▲頂樓留有1933年設置的神社「末廣社」遺跡,當時侍奉會社主護神,為台灣僅存店舖建築內的空中神社,神明信仰雖已暫停,參訪民眾仍可參考標示牌瞭解歷史典故。

via

▲【頂樓電梯井】以八角樓瞭望台造型突出在神社旁,並以拱橋連結,原為電梯井及機房所在,1930年代還可以眺望運河及安平海邊,現因安全考量,拱橋至電梯井已封閉禁止通過。

▲憑藉著林百貨頂樓圍牆向外眺望,就是過去的台南銀座區「末廣町」。

▲在頂樓還可以發現宛如「石中劍」般的設置,導覽員表示可能是二戰期間的機槍架。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林百貨因鄰近市區政經中心受到戰火波及,現在頂樓仍留有轟炸及掃射的彈孔遺跡。via

▲頂樓設有郵筒供旅人遙寄來自府城的祝福。

戰後數年,改制後的台灣製鹽總廠(後改為台鹽實業)與「鹽務警察」共用林百貨做為辦公處所,頂樓則作為防空戰備之用,後來辦公處遷往健康路台鹽現址,空間長期閒置,直到1998年林百貨被列為市定古蹟,並於2013年修護完成,FOCUS(高青開發)取得委外經營權,以台南文化百貨的型態新生,主打在地品牌和文創商品,內部裝潢由台南藍曬圖設計師劉國滄負責,館內音樂則邀請風潮音樂總監吳金黛,針對1930年代鄧雨賢譜寫的台灣經典歌曲《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加以規劃,一一透過還原舊貌與結合現代科技的方式,重建台南林百貨的當代摩登。

▲朱志峰設計師早期專門負責打造百貨公司室內設計,參觀公共空間對樓層簡介及格局配置相當注重。

昭和時期林百貨各樓層規劃為:一樓販售菸酒、化妝品、和/洋菓子、小日用品;二樓販售小孩衣物、寢具等洋品百貨;三樓販售織品與服飾;四樓販售碗盤餐具、玩具、文具與鐘錶等;五樓為茶館、咖啡廳與洋食餐廳;頂樓為神社及觀景台。

整修後的林百貨,在樓層分配上也大致遵循昭和舊矩,幾乎每層樓都供應生活用品與飲食:一樓「台南好客廳」販售在地良品、伴手禮及京都名店「宇治三星園新町稻荷」;二樓「台南好設計」販售工藝設計品、花藝及「奉茶」茶館;三樓「台南好時尚」販售生活創意、香氛保養及蛋糕店;四樓「台南好文化」有林聚點藝文空間、林咖啡、風潮音樂;五樓「台南好美味」經營歐式餐館、大手燒白瀧酒造、日式關東煮、義式小酒館;頂樓「台南好風景」除了紀念品店,也可瞻仰神社遺跡與遠眺社區風景。

▲林百貨現樓層規劃圖。via

▲舊時林百貨一樓內部。via

▲現在一樓主要展售地方名產,包括台南老店舊來發餅舖、安平益生堂蜜餞、振發茶行等店家,空間氛圍營造出「台南人家的客廳」意象。

▲一樓大廳柱體,融合新古典古義與現代主義樣式,下半柱為洗石子。

▲一樓傢俱包括復古風日式花布沙發、牛皮沙發、老電視,值得一提的是,照片左方的玻璃展售櫃來自台南市李建畿先生的捐贈,當年他的父母都在林百貨當員工,日人撤台之際李父用一塊錢買下兩張櫃子,80年後捐贈回林百貨,別具歷史意義,開幕之初亦曾舉辦「阿櫃回娘家」活動。via

▲朱志峰設計師表示,林百貨從樓高、樑柱、門窗、管線配置……處處可見維護古蹟的用心,在台灣修復日式古蹟因老師傅逐漸凋零與技術失傳,保護與整修工程較日本國內有專業悠久的團隊更加不易。

▲林百貨內部的【彩色地坪】分為兩種型式:一是硬式、光滑面之磨石子地坪,另一種是軟式、彈性地坪,兩種皆為古法製造的灰橘相間磨石子地板,具耐久、耐火特性,含有木屑、合成樹脂,為當年引入的先進地板,深具建築構造的歷史意義。在林百貨二、三樓,建築師特別保留當時的地板舊跡。

▲林百貨也特別設計「磨石子筆記本」作為特色紀念品。via

▲服務員制服由服裝設計師竇騰璜、張李玉菁操刀,以林百貨地板磨石子色元素,設計出藍橘相間的復古長洋裝。via

▲林百貨面街部分均為大面開窗供觀覽街景,轉角處則輔以圓窗。

▲林百貨是當時該區最高的建物之一,面向運河及安平海邊的西側開了大八角窗方便鳥瞰落日遠景。via

▲窗戶造型也印成明信片供諳典故的遊客珍藏歲月林百貨。

▲台南市在清朝時被認為是展翅鳳凰的風水良地,有「鳳凰城」之美名,同時,日治時期引進大量鳳凰木栽植,「鳳凰花」便成為台南市的市花。圖為設計師Vie-Vie以台南鳳凰花設計印花圖案。via

▲三樓以鳳凰花圖騰為主題,向同在此設櫃的台南老店鋪「明林蕾絲」訂製「鳳凰絲緞」裝潢復古風情。

▲四樓的「林聚點藝文空間」不定期舉辦講座、展覽,活化文化能量。

▲台南「椪餅」又稱「凸餅」、「月內餅」,食用時一般將凸餅戳個洞,加入雞蛋,再以麻油、薑片下鍋雙面煎脆,最後灑上米酒噴香起鍋,是台南當地婦女坐月子期間滋補養身的營養食品。

▲以台南林百貨建築、Logo做為主題的紀念品還包括立體卡、御守及T-Shirt等。

▲林百貨夜景彷彿城市裡的一顆大燈籠,既溫馨又傳遞安全感。

品味顧問《玳爾設計》朱志峰分享

「林百貨」為日治台南歐風市街中的主要建築物,建築風格融合20世紀初的新古典主義及現代主義,可稱為折衷主義樣式,立面線條簡潔,又採用文藝復興的裝飾性建築手法,融古典於新法之中。「外溝面磚」採用綠、褐之手工抓痕溝面,是當時現代化的時尚建材,型式多元,突顯當年林百貨精品建築典範。

朱志峰設計師在林百貨開幕之初即先走訪過一次,這次再回來看經營數個月後的林百貨,發現人潮活絡過的空間,變得更有溫度,也更與周遭街區融為一體,真的做出了2014年版的昭和風味。

朱設計師意味深長地說道:「林百貨雖然叫林百貨,也不能用現代百貨的方式去經營,否則它就不是林百貨了!」

意指現代大都會裡的百貨公司都有寬敞挑高的空間,流行資訊瞬息萬變,更有絢爛的國際精品進駐,每棟百貨公司個別的差異性及地方文化代表性都不大,但古蹟活化的林百貨卻做得到全世界獨一無二,不僅能喚起日治歷史中的府城記憶,更能助現代台南一臂之力,整合地方資源,成為推動文藝交流的魅力場所。

此外,朱志峰設計師也特別提醒小心古蹟內人員承載問題,現在的林百貨最多容納470人,珍貴的日治時代文化建築,大家要以尊重、愛惜的心共同支持維護,回憶方能源遠流長,讓林百貨成為台南最溫暖的索引。

台南林百貨

官網:www.hayashi.com.tw

Facebook:台南林百貨

電話:06-221-3000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63號

營業時間:每日11:00~22:00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叮呤呤~食堂的木造滑門被一群正要進門的客人拉開、才剛緩慢地與門框碰上又被人從裡頭快速拉開,拎著好幾個餐盒準備送去對面的公會堂…櫃台內柳下先生一邊忙著接單、一邊吆喝廚房師傅們與外送小弟,吵雜人聲中帶著客人的嘻笑喧嘩與老闆的招呼聲……

站在「十八卯茶屋」建築物外頭,不禁想像著它在日治時期還是「柳下食堂」的盛況…

▲葉東泰是台南「奉茶」茶店創始人,二十多年前,租下一棟老建築開設奉茶,開始用茶領人認識台南,2012年進駐「柳下食堂」,在80幾年的日式老房子裡賣起台灣茶。

▲《綠.建築家》特邀日式空間設計觀察家——「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與我們一同探尋台南日式老宅的故事。

「柳下食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字,日治時期順著老闆的名字取名為「柳下食堂」,爾後文獻記載為「柳屋」料理,政府在1999年修復完成後,先是規劃為旅遊諮詢與伴手禮展售中心,2012年葉東泰接手,將「柳」拆成「木」與「卯」二字,成為「十八卯茶屋」。「卯」台語可讀「ㄇㄠ」,有壞掉的意思;在十二時辰裡是早晨五時至七時,有迎向曙光的寓意,用來表達「毀壞之前的重生」,這是熱愛老房子的葉東泰,對「老屋欣力」下的註解。

▲將不同時期的名字作成木牌放至於門楣,傳達此棟建築跨時代的紀念意義。

葉先生跟我們說起這間房舍的故事:台南很多建設源自日治昭和時代,在抗爭稍微平息的間歇時期,開始有了都市建設,例如在吳園(註1)腹地內新建供市民集宴會所用的台南公會堂與日治時代知名的四春園旅館,進而衍生了此一地區的飲食需求,約於昭和九年,日本人柳下勇三順勢在吳園設立料理食堂,一開始只做外賣,因生意興隆又開闢了室內座位。光復後成了公路局的宿舍,上下兩層樓各住著不同的單位,木造房子加上居住者多,難以維護便隨時間廢棄閒置,沒被列入古蹟的柳屋,卻在「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公會堂含吳園)修復計畫」中,幸運地與公會堂、吳園一同被保留下來。

註1:吳園,創建當時名為「紫春園」,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過去臺灣府城的枋橋頭一帶),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年或1829年)時,經營鹽業致富的吳尚新買下其宅地北邊荷蘭時期的通事何斌庭園整建而成。與霧峰萊園、新竹北郭園及板橋林本源園邸合稱「台灣四大名園」。(資料來源:wiki)

葉先生在台南老屋與文化方面扎根許久,對於柳屋的修復過程也略為了解,借來許多文獻資料讓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柳屋,柳屋是台南市少數僅存的日治時期食堂之一,外牆雨淋板構造,是日人初抵台灣時引進,曾在各地廣為流傳,但現今已無人使用,此類建築亦紛紛遭到拆除,唯有柳屋保存完整,負責修復公會堂的「曾國恩建築事務所」認同柳屋存在的價值,因此除了古蹟本體(公會堂與吳園),柳屋也被納入修復範圍,為消失的構造留下紀錄。

他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其實修復這間『柳屋』可說是賭一口氣!」修復初期有個日本建築系教授來評估,認為很多在關東大地震坍塌的傳統日式房舍,都得重蓋了,何況是在台灣的日式房子,「所以我們台南的老師傅跟建築師打定主意,絕對要完成修復工作,不能丟面子啊!」修復計畫主要恢復外觀原貌,並拆除建築物北側雜亂傾頹的增建物,內部壁面以白灰泥為素材,可以幫助濕度控制與隔溫,延續前人的建築智慧。

▲柳屋修復前的模樣。(Photo credit: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建築物北側雜亂傾頹的增建物。(Photo credit: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外牆的雨淋板構造是日治當時常見的構造技術,經過修復體現當年的日本風味,也見證日本文化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過程。

▲建築物內特地裸露一道牆,展示日本傳統建築結構「小舞壁」(こまいかべ),壁面內部以「竹編夾泥牆石灰」粉刷構成,所使用的竹材稱為「小舞(こまい)」。

▲對日式空間觀察敏銳的朱總監表示,雖然房子歷經時間與用途的變遷,仍能從格局痕跡推測初始的用途,「此處前後有兩座門框,推估應是當時的送餐廊道,而內部則是由榻榻米疊成的客室。」應證「柳下食堂」從外賣改為食堂的歷程。

用一杯茶認識台南,重現台南人的復刻回憶

「台南老房子這麼多,就是要讓人家休息使用,不是只有給人家看。」葉先生表示。台南的「奉茶」總店也是一間老房子,曾獲得台南古都基金會的老屋欣力「典範賞」,透過在老建築裡經營茶屋,讓旅人能夠坐下來喝杯茶,利用一杯茶的時間感受老屋,了解台南的「古舊」底蘊,也讓台南人有個地方能夠懷念當年。葉先生回想經營之初,有不少人跑來說他阿嬤年輕時住過這裡、或曾是「住戶」的老爺爺奶奶會來說很開心看到以前的宿舍變新變漂亮了,都讓他感動莫名。能夠重新啟用老台南人過往的生活場景,把他們記憶裡的畫面留下,讓台南多了一個懷念時光的地方。

室內保留了接手時的空間結構,一樓維持原有開敞的空間設置為飲茶區,二樓將三個房間規劃為三個展區,也是舉辦茶道、文創沙龍的場地,葉先生說,這麼做是為了降低餐飲使用的比例,減少餐飲對建築物的損壞影響,盡可能地讓老建物在餐飲經營下維持完好。

在一樓聊完柳屋的身世,我們喝下最後一口茶,腳步移往二樓,目前三間客室各為三個展覽項目,主題都緊扣著台灣這塊土地——懷舊物件的攝影、府城名人的畫作、以台語提的詩句…,在日本房子裡看展喝茶,哼著「思想起」的旋律,彷若於時空穿越的軌道上翻閱著台灣物語,「十八卯茶屋」在日式的骨幹中,滋養著台式內涵,「我們就算住在日本房子裡講的還是台語,我們的生活才是這裡面的主題。」葉先生笑著說。

▲謝敏行「台喃細語」展。以異鄉人的眼界訪問台南專業人士如建築師毛森江、劉國滄、書法家陳世憲等人,運用彩色鉛筆與手工拼貼呈現這些人的生命故事,圖中作品的主角為奉茶老闆葉東泰,以茶車構築的台南人情詮釋他的茶活人生。

▲另一空間展出謝敏行與攝影師鄭亭亭合作的影像作品,由謝敏行選物件、鄭亭亭找背景,一同捕捉台灣的古早印象。

▲在架高的茶室展出金工與陶藝茶具,葉先生因應展覽項目提了首台語詩,試圖傳達此展覽的台灣味。

對於葉先生在文化推廣的用心,朱總監非常讚賞:「不只推廣台灣茶藝,引入與台南在地相關的展覽內容,藉由國外藝術家的視角開啟自己人對自家土地的敏感雷達。」

複雜的時代情感,譜出台灣風味的日式曲調

這間昭和年間落成的屋舍,歷經「食堂」、「宿舍」、「販售中心」等身份轉換,最初的內部結構已不可考,只能根據日治時期的老照片進行外觀的模擬,我們在參訪建築的過程中,朱總監觀察到,此日式空間參和了居住者習性以及在地氣候、環境,轉化成為具有台灣性格的日式空間,所以會看到青色古意的中式窗花、與緣側相似的室內格局、略高略寬的窗戶形式…或許是因應台灣蚊蟲及濕度問題做的改良,意味著建物揉合台灣生活的可能情境。那些看似違和的構件,訴說不同時代異地生活的複雜情緒,兼容交錯的時代格局、因「人」而起的化學變化,共同交織出老房子深刻的時代情感。

▲「從室內的樑柱位置我們還能隱約觀察到當初的格局,低矮的窗戶可見當年的地面均由榻榻米組成。」朱總監說道。窗戶對應吳園的庭院景觀,當年「柳下食堂」地理位置的優勢可想而知。

▲二樓最大的客室,目前為謝敏行的作品展區,平時亦可做為茶道等藝文活動的聚會用途。

▲架高的茶室展區,值得一提的是,每回葉先生佈置展區時,總能找出展覽的核心價值並與現場空間調和相融。

在「十八卯茶屋」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精神的體現,而非日本風情的復刻與移植,即便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空間,也未必要原汁原味地植入日本文化才叫對味,走一趟「十八卯茶屋」,翻新我們對「日式空間」的既定印象,用開闊的心去觸碰,就獲得不設限的驚喜。

十八卯茶屋

電話:06-221-1218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台南公會堂內)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那部魚干女日劇中,女主角每天悠閒躺著的緣廊嗎?和風滿滿的日式建築中,總有這種怡然自得的風情,讓人情不自禁懷想──我們也可以擁有這樣的小確幸生活嗎?

本「新和風」設計案例,整體空間以沉穩的大地色系為主,從米白的天花、灰色系牆面,一路延伸至深色地板,帶給人們純日系的溫潤質感。

Home Data

風格:新和風

房屋狀況:新成屋(5年以下)

座落地點:桃園市成功路簡公館

空間坪數:100坪

空間格局:四房三廳

主要建材:進口地磚、萊姆石(灰色)、梧桐風化木(鋼刷)、柚木實木、玉檀木木地板

▲為了讓一起生活在此的全家人都能舒服享受該空間,朱志峰設計師將公領域與私領域巧妙切割,運用每個角落的燈光作區隔,同時牆面施作清水模質感,使人一進入客廳、餐廳等公用空間,馬上沉澱思慮,感受到恬靜。

▲使用低調的黑色大塊地磚搭配凝聚性的圓形黑色天花板設計穩住整體空間。

主臥室設計延續室內裝修的清水模模式,再透過低矮主牆區隔睡眠區與閱讀區;大面積且雙面開窗的空間,讓自然光可以毫不保留的穿透室內,衛浴部分,朱志峰設計師也透過格柵讓光影引進室內,讓光影移動時,室內空間都能感受時間挪移的軌跡。

孩子的房間依據居住者個性量身訂作,哥哥喜歡沉穩內斂的設計,弟弟偏好活潑的現代感,設計師透過色彩表現兩兄弟分明的個性,房間各有不同風格,也讓簡單沉靜的空間蘊藏獨特的變化。

▲舒適的自然光,傳遞了溫暖療癒的感受。

▲室內空間中從一而終的風化木收納櫃體,讓原本冰冷的空間呈現出人性化的溫暖。

▲風格色系以沉穩的大地色系為主,讓深淺不同的原木調色系從天花板過渡至牆面、地板,帶給人們純日系的溫潤質感。 

▲家庭劇院視聽室:隔音空間刻意設計成不對稱型的牆面以解決空間中產生的「迴音現象」,由於崎嶇的牆面較不易反射聲波,相對也減少雜音的產生,增加收音品質,這些細節都是設計上的小巧思。

▲格柵的設計、清水模的質感,讓新和式風情在室內展開。

▲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常用的清水模,在這棟宅院實際設計時是使用萊姆石加工製作而幻化出清水模的效果。

▲避免和室氣氛單調,牆面也有著活潑卻不突兀的圖樣。

這個簡單卻充滿和風的小小公寓,也能有溫和有質感的居住感受。創造出療癒而放鬆的舒適夏居,你的涼夏慵懶生活就從居住空間開始吧!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擇玳爾設計的眾多客戶之中,準退休族群大約佔有3成,或許是看遍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了解追求時尚經典終究只是一時,在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總想擁有恬適的生活空間,好好吟詠自己辛勞的一生。

畢生經商於台日之間的社長,在漸漸放下之際,最希望有個像日式旅館的家。

「讓空間中充滿木頭的香氣」、「像住在加賀屋的感覺 」、「進湯屋前要有脫衣室」這樣的設計需求,讓我們的腦海中充滿了日本各地有名溫泉旅館的印象。

▲若這是旅館,含起居室加上和洋室皆有的房型肯定不便宜!

▲以社長年齡層的喜好度而言,大正昭和的懷舊風格,亦可從家飾佈置的方式來強調想要的歲月感。

▲全室分為和室一間、洋室一間(含衛浴)、起居空間、吧台區、儲物間及廚房。

▲吧台採用極度穩重的黑色調,運用日本花布來重點包覆吊櫃,搭配花旗松原木台面,在構圖上企圖帶出和風材質的特殊風雅。

▲玄關地面的材質清楚的交待了界隈。

▲半月造型壁板是用來美化壁面及遮掩配電盤及弱電箱,也同時讓對講機的存在有了設計的精神。

▲透過設計,「便所、盥洗脫衣、坐式淋浴加泡澡,三個空間可獨享,也可以兩人同時共用互不影響。」

▲隨心境、隨需求、自「遊」自在。

▲「設計業界中,精緻和風的代言人」是客戶對我們的讚賞。 

Home Data

地點:新北市 淡水區

風格:和風

坪數:35坪

居住成員:2~4人

建案屋況:新成屋

房屋格局:原三房二廳,設計後變為二房二廳

建築形式:電梯大樓

主要建材:花旗松木實木 栓木鋼刷皮板 橡木地板 和紙 日本花布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我總忍不住停下腳步觀察,日本的商業空間有很多精采的地方,只要觀察,總可以找到許多驚喜。而且這些驚喜往往都藏在微妙的地方,在這看似一片秩序與規則中,找尋到他們玩空間的手法,其實這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朱志峰設計師說。

說到日本,就會讓人想到亞洲設計的匯集,尤其是東京,走在整齊劃一街道上,無法忽略週遭蓬勃的設計力,不管在大道上還是巷弄中總是可以見到細膩與獨創的一面,這一切的爭奇鬥艷就像場博覽會一樣,來這裡只是逛商品嗎?當然不只!對於設計師來說這些都是他的能量來源。

過去曾在日本學習空間設計的朱志峰設計師,對於商業空間與百貨專櫃有相當的研究,曾設計過許多商業空間,也親自去體驗這些空間的美妙,感受人與空間之間的互動。

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商業空間

對於日本的商業空間,主要可粗分為兩種一是較為傳統系列,而另一種為就現代設計系列。

若提到傳統型店家就會讓人聯想到那木造空間,不大的面積,菜單刻在木板上整齊畫一的釘在牆上,並且在營業的前一刻掛上象徵店家招牌的暖廉,接著老闆精神抖擻地喊著「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招呼起客人。

▲木製菜單。

這當中就不得不提這日本專有的飲食空間──居酒屋,居酒文化深植在日本社會中,在過去居酒屋是男性下班的飲酒放鬆的地方,但現在也越來越多女性出現在居酒屋中,也因此居酒屋的設計就走向迎合大眾化。

傳統的居酒屋空間通常不大,並有圍繞著主廚的吧檯,客人就坐在吧檯上與主廚近距離的相處,如此一來廚師可以一邊料裡一邊注意客人動向,可減少人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與客人拉近關係,也怪不得居酒屋成為日本人下班放鬆的地方。

▲暖簾。

觀察日本店門口設計,發現少不了暖簾這角色,暖簾的歷史可追溯於平安時代末期,當時是用來遮陽擋塵,但是隨著時代變化,暖簾便擔任起店家營業的象徵,每當營業開始時,商家便掛起暖簾宣布營業開始。

但可別以為暖簾只是簡單的象徵而已,從暖簾外觀可大略觀察出店家是走什麼樣的檔次與風格。

素雅潔淨的暖簾代表這可能是間高級的餐廳,鮮豔大片的暖簾可能就是所便宜且連鎖的餐廳,當然若是破損不堪的暖簾,就會讓人懷疑店家的營運狀況,一個小小的暖簾就可以讓人大略了解店家的營運。

▲清一色的木造空間,營造出溫暖的氣氛,簡單明瞭的動線規劃,能順暢人流。

▲餐廳外的等候區。

大量的直線條營造出一種恢弘感,讓設計師相當喜愛,在一片秩序對稱中,利用文字造型或是圖騰創造出畫龍點睛的效果,感受從秩序中突出的設計亮點。

現代設計伸展台──表參道

日本商業空間另一種的表現方式,便是以近代建築風格為主的設計,從明治維新開始因效仿西方列強,日本建築就從原本的木結構逐漸的轉變,直到現在多元化的現象,若要觀看近代的日本的商業空間,表參道就絕對不能錯過。表參道上展示各建築大師的作品,猶如現代建築的伸展台。

▲安藤忠雄的作品Hills。

▲Hills入口處。

Hills建築內部為將地上和地下共六層樓挑高的構造,由於表參道為一個傾斜的腹地,所以建築師利用三次階段來調整建築,表現出高超的設計手法。

▲東京表參道PRADA大樓。由著名的建築師瑞士雙人組H&de M所設計,這擁有特殊的玻璃皮層結構,表現出建築的時尚與未來感。(via 陳冠帆)

表參道上幾乎都是名師之作,表現出國際設計水準,但是轉進巷子中,也有眾多不俗的設計表現,讓人驚嘆。

▲這水泥牆外觀的建築,表面設計出幾何圖形的凹凸面,外加仿古門設計,這獨特卻又創意的搭配,相當吸引注目。

▲遠遠看來就像是一個生鏽的鐵盒,但它卻是一個正在營業的店家,外觀用鐵片焊接起來包覆整棟建築,不刻意預防讓鐵片自然而然生鏽,形成一種獨特的中古倉庫風味。

▲招牌設計也是商業設計中表現的一環,走在路上都可以看見獨具匠心的招牌設計,這店家不採用傳統的文字方式呈現,反而將文字立體化,遠遠的就可以看見與眾不同的LOGO了。

沒有過度沉重的藝術背景做為基底,東京就是一個能夠巧妙的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有著奇妙的衝突與和諧,時而大鳴大放地展現出獨特風貌,時而在轉角處靜靜的將美飄散出來,這就是日本設計魅力,走一趟日本你可以發現各式不同的設計手法,就是如此的多變,所以設計師表示這就是他為什麼每年都要去日本朝聖的原因了。

【文字撰稿:綠‧建築家】

DG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